

1.
名詞
〈書〉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斂口,圓腹,圈足,像后代的壇子。有些有兩耳,也有個別方瓿。盛行于商至戰國。漢代的瓿也用來盛醬。
1.
古代容器名。陶或青銅制。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
1.出自《戰國策·東周策》夫鼎者,非效壺醯醬瓿耳,可懷挾提絜以至齊者。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下》〔劉歆〕謂雄曰:“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醬瓿也。”
3.出自《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余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游詞余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刪之,遂幾不堪覆瓿。
4.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尋常音誤》覆瓿,廢紙覆甕也。
1.對他人叔叔的敬稱。
1.形容女子德性佳美。
2.指德性佳美的女子。
1.先賢的著述。
1.對人孫子的敬稱。
2.賢惠的子孫。
1.指黃金臺。相傳戰國燕昭王筑臺而置金,以求天下賢士,故稱。
1.有德行的君王。
2.匈奴貴族的封號。有左賢王﹑右賢王。共同襄助大單于處理國事。
1.有才德有聲望的人。
1.繪有孔子七十二弟子等賢人肖像的廊屋。
1.賢能英武。亦指賢能英武的人。
1.對他人子嗣的敬稱。
1.語出《論語.學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本謂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1.險阻陡峭。
2.超然突立。
1.危險傾側。
1.邪惡之心。
2.危險的情況。
1.崎嶇曲折。
2.邪惡不正。
1.謂崎嶇難行。
1.邪惡的人。
1.猶要塞。
1.見"險澀"。
1.險惡之人。
1.險惡的世道。
1.險詐乖張。
1.陰毒。
1.巧于作偽的人。
1.危險狹窄。
1.謂詩文格調怨急﹐雕飾華麗。
1.江河中水淺礁石多﹑水流湍急﹑行船危險的地方。
1.險惡與平坦。
1.高峻挺立。
1.見"險迍"。
1.奸險詐偽。
1.危險。
2.謂使之處于危險之境。
1.險阻可畏。
1.指誣陷的奏章。
1.陰險卑污。
1.見"險戲"。
1.亦作"險巇"。
2.崎嶇險惡。
1.亦作"險陿"。
2.猶險隘。
1.見"險狹"。
1.危險的征兆。
1.僥幸的心理。
2.險惡的用心。
1.亦作"險舋"。
2.艱難禍患。
1.見"險釁"。
1.猶險惡。
1.險阻而遙遠。
1.聳人聽聞的話。
指地勢險峻而又扼要地勢險要|守險要以拒敵。
1.崎嶇難行的原野。
1.不正當的請托。語出《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私謁之心。"孔穎達疏﹕"無險诐不正私請用其親戚之心。"
1.猶言奇裝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