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向著相反的方向(跟“順”相對)。
2.
動詞
抵觸,不順從。
3.
動詞
背叛者或背叛者的。
4.
動詞
〈書〉迎接。
5.
形容詞
不順當;不順利。
6.
動詞
預先。
1.
亦作“屰”。
2.
迎受;接受。
1.出自《書·呂刑》爾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四年》天子親祀郊廟,所以通精誠,逆福厘,生蒸民,阜萬物,百王不易之禮也。
3.
迎戰;迎擊。
1.出自《管子·大匡》﹝齊桓公﹞興師伐魯,造於長勺,魯莊公興師逆之,大敗之。
2.出自《周書·文帝紀下》太祖至谷城,莫多婁貸文、可朱渾元來逆,臨陣斬貸文,元單騎遁免。
3.出自《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兵與備并力逆操。
4.
倒向,反向。
1.出自《西京雜記》瓠子河決,有蛟龍從九子自決中逆上入河,噴沫流波數十里。
2.出自《北史·厙狄干傳》干不知書,署名為“干”字,逆上畫之。
3.出自《〈快說續記〉小引》譬之于天,止此一風,舟行者或喜其順,或怨其逆,為之天者,亦甚難矣。
5.
指星體向西運行。
1.出自《漢書·天文志》天文以東行為順,西行為逆。
2.出自《夢溪筆談·象數二》予嘗考古歷法,五星行度,唯留逆之際最多差。
3.出自《遼史·歷象志上》﹝木星﹞逆,日行三分,八十六日退十一度五分,又留二十八日。
6.
顛倒。
1.出自《韓非子·難一》今師曠非平公之行,不陳人臣之諫,而行人主之誅,舉琴而親其體,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禮也。
2.出自《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其人病魂魄,逆晝夜。
7.
退卻。
1.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囷窖倉城,逆墻六分。
2.出自《晉書·乞伏乾歸載記》秦州雖敗,二軍猶全,奈何不思赴救,便逆奔敗,何面目以見王乎!
8.
回旋。
1.出自《周禮·夏官·田仆》田仆掌馭田路,以田以鄙。掌佐車之政,設驅逆之車。
2.出自《水經注·滱水》﹝濡水﹞枉渚回湍,率多曲復,亦謂之為曲逆水也。
3.出自《太行諸谷》詩太行之陽,呀為諸谷,蓋支麓所分,每一逆則曲為一谷。
9.
排斥;拒絕。
1.出自《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逆淫辭,絕流語。
2.出自《當欲游南山行》五岳雖高大,不逆垢與塵。
3.出自《南史·裴邃傳》﹝裴邃﹞復開創屯田數千頃,倉廩盈實,省息邊運,人吏獲安。乃相率餉絹千余匹,邃從容曰:“汝等不應爾,吾又不可逆。”納其二匹而已。
10.
違背;拂逆。
1.出自《書·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
2.出自《越絕書·內傳陳成恒》子貢曰:“賜為君觀夫吳王之為人,賢強以恣下,下不能逆;數戰伐,士卒不能忍。”
3.出自《答劉秀才論史書》賤不敢逆盛指,行且謀引去。
4.出自《苦雨》詩此地信可樂,無復逆懷抱。
11.
背叛;作亂。
1.出自《詩·魯頌·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
2.出自《漢紀·高祖紀四》上還過趙,趙相貫高伏兵柏人亭,欲為逆。
3.出自《徐文淵墓志銘》麻溪峒民業鑄兵鬻鹽者,官窮治群捕,因相聚為逆,多殺傷官軍。
12.
指叛亂者。
1.出自《后漢書·蘇竟傳》八魁,上帝開塞之將也,主退惡攘逆。
2.出自《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查汪逆收集黨徒,附敵叛國,訂立賣國密約,為虎作倀,固國人皆曰可殺。
3.出自《征蜀聯句》逆頸盡徽索,仇頭恣髡鬜。
13.
背理;失常。
1.出自《荀子·非十二子》行辟而堅,飾非而好,玩奸而澤,言辯而逆,古之大禁也。
2.出自《越絕書·請糴內傳》昔者吳夫差不顧義而愧吾王,種觀夫吳甚富而財有余,其刑繁法逆,民習於戰守,莫不知也。
3.出自《夢溪筆談·象數一》天氣明潔,燥而無風,此之謂逆。
14.
預測;揣度。參見“逆志”。
1.出自《后漢紀·明帝紀下》〔班超〕曰:“明者觀於未萌,況兆已見。此必有北虜使來,故令其疑耳。”乃召侍胡逆問曰:“匈奴使到日,何故不白?”
2.出自《〈論語〉辨惑四》蓋此乃甚之辭,非真語師對也,學者當以意逆之。
15.
預先;事先。
1.出自《后漢書·班超傳》明年春,超從閑道至疏勒。去兜題所居盤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慮先往降之。
2.出自《北史·隋紀下·煬帝》﹝煬帝﹞東西行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費不給,逆收數年之賦。
3.出自《大理寺丞楊君墓志銘》及為吏,披奸發伏,振擲利害,大人之以聲名權勢驕士者,常逆為君自絀。
16.
考察。
1.出自《周禮·地官·鄉師》鄉師之職……既役則受州里之役要,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
2.出自《墨子·貴義》今若過之心者,數逆于精微,同歸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書也。
17.
奏事上書。
1.出自《周禮·天官·宰夫》宰夫之職……敘群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
2.出自《周禮·夏官·御仆》御仆掌群吏之逆及庶民之復。
18.
中醫指氣血不和、胃氣不順等所致病癥。
1.出自《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2.出自《聊齋志異·邵女》月余,忽病逆,害飲食。
19.
迎接;迎候。
1.出自《書·顧命》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
2.出自《漢紀·景帝紀》梁王來朝,上使乘輿馳駟馬逆梁王於闕下。
3.出自《姚君俞墓志銘》童子謂余此徑入煙起處,有姚秀才居之。君俞曳破鞋出逆,相視恍然,如舊已熟識者。
1.貫通,暢通。
1.逮捕問罪。
1.逮捕;拘囚。
1.謂恩惠及于下人。
1.信步而行;緩行。
1.逮捕審訊。
1.猶逮親。
1.猶達意。
1.牽連誣攀。
1.逮捕入獄。
1.及至;等到。
1.逮捕懲治。
1.逮捕問罪。
舞蹈藝術家、教育家。原籍廣東新會,生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女。早年在倫敦學習舞蹈。1941年回國參加抗日救亡,創辦育才學校舞蹈組。1947年創辦上海樂舞學校。建國后曾任中央歌舞團團長、北京舞蹈學校校長、中國舞協副主席。舞蹈作品有《思鄉曲》、《老背少》、《青春舞曲》、《苗家月》、《荷花舞》、《飛天》等。
1.見"戴山鰲"。
1.頭戴白發,形容人老。亦代稱老人。
1.北方。
1.謂人的形狀。亦以指人。
1.擁戴尊奉。
1.《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道暉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于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因以妄自尊大,冀人譽己為好戴高帽子;而以吹捧﹑恭維別人為給人戴高帽子。
1.雞的別稱。
1.雄雞野豬皆好斗,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名傳賢。早年留學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曾任孫中山秘書,協助孫組織中華革命黨。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1925年發表《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書,歪曲孫中山的革命學說,散布反共、反對工農運動的言論,形成戴季陶主義”,并支持西山會議派的主張。長期充當蔣介石的謀士,曾任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2月在廣州自殺。
1.頭頂上生角。
明代畫家。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被征召任宮廷畫師,后受讒放歸。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各科,山水遒勁蒼潤,人物工筆、寫意俱精,花鳥亦技法全面。為浙派”創始人。
1.見"戴筐"。
1.謂貧賤之交。
1.《太平御覽》卷九四七引《符子》"東海有鰲焉,冠蓬萊而浮游于滄海……群蟻曰'彼之冠山,何異我之戴粒,逍遙封壤之巔,伏乎窟穴也。'"后因以"戴粒"指螞蟻。
1.見"戴天履地"。
2.戴氣和履氣。
1.亦作"戴帽子"。
2.把帽子戴在頭上。引申為于一物之上加以他物。
3.引申為在政治上或行為上給人定性。
1.謂雖戴帽像個人,但柔軟如飴糖。比喻軟弱無能。
1.見"戴帽"。
1.謂有臉面。
清代文學家。字田有、褐夫,號南山,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因所著《南山集》有反清言辭,被處死。此案牽連數百人,為清代有名的文字獄。其散文學明代唐宋派,較有特色,對后來的桐城派有一定影響。
1.鳥名。即戴勝。
1.將盆覆戴在頭上。
2.猶覆盆。喻冤屈難伸。
1.《文選.司馬遷》"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絶賓客之知,亡家室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李善注"言人戴盆則不得望天,望天則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因以"戴盆望天"喻事難兩全。
2.喻方法錯誤﹐無法達到目的。
1.見"戴憑經"。
1.罩在太陽之上的黃氣。日暈時可見。
1.道側之丘。《爾雅.釋丘》"途出其前戴丘。"郝懿行義疏"謂道過丘南﹐若為道負戴﹐故為戴丘。"后以"戴丘"謂受人獎掖之意。
1.見"戴勝"。
1.猶言普天之下。
1.負山。
1.傳說古代渤海之東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座仙山,隨潮往來,漂流不定。天帝恐其流于西極,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始峙而不動。其后龍伯之國有巨人,一舉釣去六鰲,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沉于大海。見《列子.湯問》。鰲,亦作"鰲"。
1.戴玉琢之華勝。為古神話人物西王母的服飾。
2.借指西王母。
3.亦作"戴鵀"﹑"戴任"﹑"戴纴"。鳥名。狀似雀,頭有冠,五色如方勝,故稱。
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官至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有《女耕田行》、《屯田詞》等名篇◇人輯有《戴叔倫集》。
1.擁戴悅服。說,通"悅"。
1.猶言戴高帽子。謂受人吹捧。炭簍子細而高,形似高帽子,故云。
1.猶戴天履地。
1.頂天立地。猶言生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