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脮”。亦作“餧”。
2.
饑餓。
1.出自《左傳·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2.出自《幻影傳·陳季卿》〔終南山翁〕謂季卿曰:“日已晡矣,得無餒乎?”季卿曰:“實餓矣。”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君瑞雖然腹中餒,奈胸中郁悶如麻;待強吃些兒,咽他不下。
4.出自《華蓋集·北京通信》每日兩餐,不慮凍餒。
3.
使受饑餓。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
4.
喪失勇氣;害怕。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2.出自《醒世姻緣傳》咱惹那母大蟲做甚!你看不見大爺也有幾分餒他?
3.出自《李仁元傳》各束炬夜進,擊焚其舟,彼卒出不意受創,后有來者,心動且餒。
4.出自《花城》李老怪瞅瞅油燈,又瞅瞅老伴,開始感到氣餒。
5.
空虛,貧乏。
1.出自《文心雕龍·事類》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飽學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
2.出自《與李生論詩書》賈浪仙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
6.
指魚類腐爛。
1.出自《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
7.
泛指食物腐敗。參見“餒敗”。
1.出自《臺海使槎錄》食物餒敗,生蟲,欣然食之。
2.出自《〈吳弘表稿〉序》至於飲食之人,饕餮之徒,則又美惡之不擇,而餒敗之瘠,臭腐之物,甘之而不厭。
1.接連上狀。
2.連名告狀。
3.指連名上狀。
聯結孤立地看,每一個情節都很平淡,~在一起,就有趣了。也作聯綴。
1.謂依附。
1.即連弩。
1.封建社會時,同姓沒有宗族關系的人認作本家。
1.蹤跡相連。比喻追隨,相隨。
1.舊指考評政績﹑軍功連續為上。
1.猶連坐。
一個人犯法,他的家屬、親族、鄰居等連帶受處罰。
1.簾影搖曳如水波。
1.簾子。多以竹﹑葦編成。
1.簾子的上端。
1.卷簾所用的鉤子。
1.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時的考官﹐分內簾官與外簾官。在外提調﹑監試等謂之外簾官;在內主考﹑同考謂之內簾官。
1.猶簾幕。
1.簾端所綴之布帛。亦泛指簾幕。
1.謂大臣于太后垂簾聽政時所得的優遇。
1.謂竊聽與偷看。
1.亦作"簾籠"。窗簾和窗牖。也泛指門窗的簾子。
2.指閨閣。
1.見"簾櫳"。
簾子和帷幕簾幕低垂。
1.科舉考試時﹐負責考校之官員。詳"簾外"﹑"簾官"。
1.隔簾所見﹐隔壁所聽。謂所得情況沒有確切根據。
1.宋代吏部補選缺官﹐凡中選者除同進士出身及恩科人員外﹐皆須赴吏部長貳廳前之考試﹐以防代筆之弊﹐謂之"簾試"。
1.《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顏師古注"肆者﹐市也﹐列所坐之處也。"后因以"簾肆"指市井坊間。
1.科舉考試時﹐負責監試之官員。
1.猶簾幕。
1.猶簾幕。
2.指皇太后。
1.指堂前廊檐垂簾之處。
1.見"簾押"。
1.亦作"簾柙"。
2.裝在簾上作鎮押之用的物件。
1.《南史.夏侯亶傳》"﹝亶﹞晩年頗好音樂﹐有妓妾十數人﹐并無被服姿容﹐每有客﹐常隔簾奏之﹐時謂簾為夏侯妓衣。"后因謂簾幕為簾衣。
1.皇太后垂簾聽政﹐故名。
簾②竹~ㄧ窗~。
1.哀憐。
1.哀憐。
1.愛惜人才。
2.愛慕有才華的人。
1.猶憐憫。
1.謂察知其情而憐惜之。
1.憐憫。
1.寵愛。
1.哀傷。
1.愛撫。
1.愛護照顧。
1.憐憫。見,詞尾,無義。
1.猶憐察。
1.憐惜嗟嘆。
1.憐憫。
1.愛憐眷顧。
1.機靈;聰明。
2.干凈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