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饑餓。
2.
動詞
〈書〉古稱魚腐爛為餒。
3.
形容詞
比喻沒有或失去勇氣。
1.
亦作“脮”。亦作“餧”。
2.
使受饑餓。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
3.
喪失勇氣;害怕。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2.出自《醒世姻緣傳》咱惹那母大蟲做甚!你看不見大爺也有幾分餒他?
3.出自《李仁元傳》各束炬夜進,擊焚其舟,彼卒出不意受創,后有來者,心動且餒。
4.出自《花城》李老怪瞅瞅油燈,又瞅瞅老伴,開始感到氣餒。
4.
空虛;貧乏。
1.出自《文心雕龍·事類》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飽學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
2.出自《與李生論詩書》賈浪仙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
5.
指魚類腐爛。
1.出自《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
6.
饑餓。
1.出自《左傳·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2.出自《幻影傳·陳季卿》〔終南山翁〕謂季卿曰:“日已晡矣,得無餒乎?”季卿曰:“實餓矣。”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君瑞雖然腹中餒,奈胸中郁悶如麻;待強吃些兒,咽他不下。
4.出自《華蓋集·北京通信》每日兩餐,不慮凍餒。
7.
泛指食物腐敗。參見“餒敗”。
1.出自《〈吳弘表稿〉序》至於飲食之人,饕餮之徒,則又美惡之不擇,而餒敗之胔,臭腐之物,甘之而不厭。
2.出自《臺海使槎錄》食物餒敗,生蟲,欣然食之。
1.見"靈蛇"。
1.一種樣式新穎﹑不斷變化的發髻。
1.相傳春秋時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使人以藥傅之﹐蛇乃能走。歲馀﹐蛇銜明珠以報之﹐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事見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以"靈蛇珠"喻錦繡文才。
1.猶神靈。
2.靈驗﹐靈應。
3.指人的精神。
1.靈異的勝境。
1.佛教﹑道教對佛祖﹑上仙的尊稱。
2.神異的靈應。
3.靈驗。
1.占卜用的蓍草。
1.謂靈魂有知。
2.靈魂。
3.猶智慧。
1.修道養生的隱士。
1.即靈蘭室。古藏書的秘府。
2.仙靈居住的洞室。
3.指佛寺道院。
1.即椐。可為手杖及馬鞭。
2.借指手杖。
1.用靈壽木做的手杖。
1.祥瑞之獸。
1.仙書。
1.對中央樞要的美稱。
2.猶神機。靈巧機變的謀略。
3.指有謀略的軍將。
4.指天樞。北斗第一星。
5.古代論述針灸的醫書。與《素問》合稱《內經》﹐舊傳為黃帝所作﹐實為唐王冰所偽托。 6.泛指醫書﹑醫方。
1.聰慧秀美。
2.指聰慧秀美之氣。
1.猶仙府。
1.神異的樹。
2.特指仙桃樹。
1.指精氣。
2.指自然界的云氣。
3.指神靈﹐神明。
4.中心﹐內心。
1.有奇特藥效的水。
1.指傳說中聯結男女婚姻的紅線。
2.指傳說中的續命絲。典出《藝文類聚》卷四引漢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
1.神靈的思緒。
2.巧妙的構思。
1.對寺院的敬稱。
1.對年壽的美稱。
1.靈藥。
1.仙人和凡人。借指各種不同身份的人。
1.《詩.大雅.生民》﹕"載震載夙﹐載生載育。"后因以"靈夙之期"敬稱皇帝誕日。
1.指心地﹐胸臆。
1.國君宮門。
2.神靈府宅。
1.即寶塔。
1.祭壇。
1.見"靈談鬼笑"。
1.謂巫者裝出神鬼附體﹐并表演出它們的音容笑貌。
1.靈臺﹐心。
1.指溫泉。
喪家供奉靈柩或死者靈位以供吊唁的廳堂靈堂哀肅|一家子披麻帶孝,在靈堂上哭泣。
1.傳說中的仙桃。三千年結一次果實。
1.即靈鼗。
1.神靈的體態。
2.飄逸的形體。
3.具有神奇威力的物體。
4.指人。人為萬物之靈﹐故稱。
1.舊時打醮向天神奏事的表文。
1.卜卦的用具。
1.仙童。
2.即童真。受過十戒的沙彌。
3.神童﹐聰明的兒童。
1.舊時安葬死者時用的白幡﹐由死者的兒子或親人舉在棺前引路。
1.聰明﹐機敏。
1.指《河圖》『代讖緯家以為王者受命之瑞。
2.指傳說中黃帝時的明堂圖。
3.指寶塔。寶塔又名浮圖﹐故稱。
4.道教的十二部經之一。
5.指仙靈的畫像。
1.神仙。
1.指傳說中月宮中的玉兔。
1.鼓風冶金之具。猶今之風箱。語本《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鑰。"后以喻能以道德教化天下的人。
1.即鼉龍。一種與鱷魚相似的動物﹐皮可鞔鼓。因借指鼓。
1.即女媧。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