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叫嚷。
2.
嘆詞
表示提醒。
3.
詳見“呶呶”:說話嘮叨不止。
1.
亦作“詉”。
2.
多言。參見“呶呶”。
1.出自《與韋中立書》﹝仆﹞漸不喜鬧。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
2.出自《五經辨惑下》臆說呶呶,孰知真是。
3.出自《圣武記》訥親覆奏,先后呶呶萬言,無一要領。
4.出自《患難馀生記》小冊子作俑于前,機關報呶呶于后,何苦來!
3.
嘆詞。表示要對方注意。
1.出自《三塊錢國幣》呶,看罷,就是同這個一模一樣的一只花瓶。
2.出自《在橋梁工地上》〔他〕拿出一大本文件遞給我,胸有成竹地說:“呶,都在這里頭了,兩年計劃。”
4.
喧鬧;喧嘩。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
2.出自《僮約》〔奴〕出入不得踑馬載車,?坐大呶。
3.出自《新唐書·裴耀卿傳》今酣呶朝夕,胖肆自安,非愛人憂國者,不可不察。
4.出自《祭于忠肅公文》雖則號啕,亦不是力,或咀或呶。
5.出自《子夜》那位青年的聲音朗朗地在紛呶的詛罵中響了起來。
6.出自《祭于忠肅公文》譬彼大廈,風雨漂搖,主伯偃臥,仆夫號咷;雖則號咷,亦不是力,或咀或呶。
1.亦作"觽辰"。
2.童年。
1.亦作"觹解"。
2.如觿之解結。比喻以明智解開事物的癥結。
1.解結錐與礪石。泛指古代童子所佩飾物。
1.亦作"觽年"。
2.語本《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后因以"觿年"為童年。
1.亦作"觽歲"。
2.童年;初年。
1.謂習慣于安定。
1.操演軍事。
2.精通軍事。
1.謂學習省察。語本《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朱熹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1.經常。
2.因順常道。
3.沿襲舊章;遵循常規。
1.演習戰陣之事。陳,通"陣"。
1.見"習家池"。
1.學習和傳承。
1.謂能言善辯,長于辭令。
1.指平日所受的教導。
1.謂養靜以止息妄念。
1.學習誦讀。語出《公羊傳.定公元年》"定哀多微辭,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耳。"何休注"讀謂經,傳謂訓詁。"
1.猶習見。
1.語本漢揚雄《法言.學行》"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謂錯誤成了習慣,反以為是對的。
1.謂習慣于不好的東西而成風尚。
1.見"習非成是"。
1.和風。語本《詩.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2.習慣風俗。
1.猶順服。
2.猶言經常從事。
1.復習。
1.見"習慣"。
1.見"習慣成自然"。
①經過不斷實踐而逐漸適應習慣成自然|習慣于農村生活。②在一定條件下完成某項活動的需要或自動化的行為模式。可以通過有意識練習形成,也可以是無意識地多次重復或只經歷一次就形成;習慣一經養成,若遭到破壞會產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感覺。
1.謂習久成性。
1.見"習慣成自然"。
1.由于習慣形成一時不易改變而起約束作用的力量。
1.見"習慣成自然"。
1.長期養成的嗜好。
1.見"無孔不入"。
1.遇空隙就鉆進去。
2.比喻善于四處鉆營;善于利用一切機會。
1.比喻善于鉆營。
1.沒口葫蘆。宋賢相李沆素寡言,時稱之"無口匏"。
1.不痛苦難受。
2.不要擔心受怕,沒關系。
1.沒有派頭﹑樣兒。
1.見"無曠"。
1.不成形體。
2.猶無限,無比。
3.猶言無所成就。
1.亦作"無壙"。
2.不懈怠。
3.不空,不斷。
1.沒有欠缺;沒有損害。
2.不輸;不差。
3.沒有減少或損失。
1.不缺乏;無窮匱。
1.亦作"無愧"。
2.沒有什么慚愧之處。
3.謂比較起來并不遜色。
1.誠信而沒有言不由衷的話。
1.亦作"無愧色"。
2.沒有羞慚的表現。
1.不知所自來。
2.猶言無一來者。
3.沒有到來。
①奸刁、撒潑等惡劣行為耍無賴|無賴之徒|獷悍無賴。②奸刁、撒潑的壞人此人乃是遠近聞名的無賴。③沒有依傍生計無賴|意我羈愁正無賴。④可愛;可喜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1.無賴子。
1.秉性奸滑的盜賊。
1.刁頑耍奸﹑為非作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