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盋”。亦作“缽”。
2.
梵語缽多羅(pātra)的省稱。意為“應器”。僧人食具。底平,口略小,形圓稍扁。用泥或鐵等制成。
1.出自《晉書·藝術傳·佛圖澄》澄即取缽盛水,燒香咒之。
2.出自《陳情獻蜀皇帝》詩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有老僧衣紅袈裟,一手托缽,一手振錫杖。
3.
盛器。形似盆而小,用來盛飯、菜、茶水等。
1.出自《南齊書·良政傳·虞愿》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銀缽盛蜜漬之,一食數缽。
2.出自《雍熙樂府·粉蝶兒·村田樂》瓦缽磁甌,莊家每村田享受。
3.出自《鴨子·夜漁》桌子上有一大缽雞肉,一碗滿是辣子拌著的牛肉。
4.
指衣缽。前人傳下來的思想、學術、技能等。
1.出自《上夔門李帥啟》伏念某儒冠繆學,祖缽濫傳。
1.隱瞞賦稅。
1.見"隱栝"。
1.亦作"隱括"。亦作"隱?"。
2.用以矯正邪曲的器具。
3.引申為標準﹑規范。
4.矯正﹐修正。
5.審度﹔查核。 6.概括。
1.退隱的官吏。
1.抑郁不平。
1.拔地而起。突兀貌。
1.險峻不平貌。
2.象聲詞。車馬雜沓聲。
1.神龍隱匿其鱗。比喻賢者待時而動。
1.《后漢書.逸民傳.陳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后因以"隱鱗藏彩"比喻潛藏待時。
1.龍隱匿鱗甲﹐鳳收斂翅膀。比喻賢者隱居待時。
1.見"隱鱗戢翼"。
1.隱瞞遺漏。
1.謂借故殺戮。
1.謂從簿錄上消失。指隱退不仕。
1.潛在的憂患。
1.隱晦粗略。
1.神人等級之一。泛指神仙。
2.隱居。
3.指隱者。
4.隱沒身體不使人見。
5.沉淪﹐埋沒。
1.謂掩蓋真相不讓人知道。
1.隱居的茅舍。
1.隱匿冒充。
1.消失﹔散失。
2.吞沒﹐貪污。
1.隱匿﹔欺蒙。
2.指暗昧不明的事。
1.隱居的約言。
1.猶隱語。
2.謎語。
1.見"隱秘"。
1.謂不知不覺﹐自然而然。
2.隱藏。
3.秘密﹐神秘。
1.隱沒消失。
1.古代自附于貴族豪強之家的貧民。
2.猶隱士。
1.隱忍著憂傷。閔﹐通"憫"。
2.謂無形跡。
1.謂隱居不得志而憂傷。
2.憂嘆貌。
1.憐憫。
1.同"隱姓埋名"。
1.謂深沉含蓄。
1.安靜恬退。
2.指安靜恬退之士。
3.沉默不出﹔緘默不言。
1.謂隱匿其智謀。
2.密謀﹔陰謀。
1.供人倚憑的軟囊。猶今之靠枕﹑靠褥之類。
隱藏躲起來將身子隱匿在屏風背面。
1.即聶隱娘。唐傳奇中女俠。
1.隱匿真相。
1.遮蔽。芘﹐通"庇"。
1.偏遠。
2.冷僻﹔生僻。
1.掩藏隱蔽。
1.猶憂戚﹐哀戚。
1.隱瞞欺騙。
1.凸出﹐高起。
1.猶怨恨。
1.竊竊私語。
1.謂親自審查。
2.謂親自撫恤。
1.謂夫妻關系不和諧。
1.隱瞞情況。
2.難言的事情。
3.審度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