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傳說中的鬼怪。
2.
動詞
誘惑,吸引。
1.
亦作“鬽”。
2.
舊時迷信認為物老變成的精怪。
1.出自《左傳·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2.出自《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
3.出自《劉生》詩青鯨高磨波山浮,怪魅炫耀堆蛟虬。
4.出自《警世通言·福祿壽三星度世》你不得疑惑,我即非鬼,亦非魅,我乃是人。
3.
鬼怪。
1.出自《荀子·解蔽》﹝涓蜀梁﹞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卬視其發,以為立魅也。
2.出自《搜神記》帝偽使三人為之,侯乃設法,三人登時仆地無氣。帝驚曰:“非魅也。朕相試耳。”
3.出自《墳·摩羅詩力說》后有魅來降曼弗列特,而曼忽以意志制苦,毅然斥之曰:“汝曹決不能誘惑滅亡我。”
4.
媚,迷惑。
1.出自《孔叢子·陳士義》然內懷容媚諂魅,非大丈夫之節也。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蔣生一見大驚,不覺喊道:“來魅吾的,是這個妖物呀!”
3.出自《蟲鳴漫錄》吉安角妓冬兒,居漕倉鹽橋之東,有同居某氏婦,為妖所魅,始如夢魘。
1.唐長安宮內官妓居住的院名。開元二年置,在京城東面東宮內﹐東京(洛陽)也有宜春院,寶應元年毀于兵火。
1.表示情理上必須如此。猶應當。
1.即宜僚。
1.春秋時楚之勇士,姓熊,居于市南,因號曰市南子。楚白公勝謀作亂,將殺令尹子西。以宜僚勇士,可敵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既不為利諂,又不為威惕,卒不從命。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遂使白公﹑子西兩家之難解。見《左傳.哀公十六年》。因以宜僚為除難解紛的代表人物。
1.本為古代一仆人名,后亦以泛指宰相的仆人。
1.黎檬的別稱。
1.謂使民眾安輯。
1.檸檬的一種。即黎檬。
1.舊時祝頌婦人多子之辭。
2.謂多子。
3.指宜男草。
1.萱草的別名。古代迷信,認為孕婦佩之則生男。
1.萱草的別名。
1.見"萿莮"。
1.指豐收之年。
1.應該這樣。
1.表擬測或推斷之詞。猶言似乎;好象。
1.適時。
1.謂恰當﹑適中;符合標準。
1.指豐收年。
1.見"宜嗔宜喜"。
1.適宜于笑。指笑時很美。
1.江蘇宜興所產的陶制茶壺。相傳始于明萬歷年間,以制作精美著稱,其中紫砂陶最為名貴。據傳,紫砂陶壺盛茶,盛暑不變味。
1.修飾合宜。謂形貌美好。
1.猶愿望,心愿。
1.謂女子富有生育能力。
1.人名。傳說其人善于夢神。
1.歡暢。
1.怡悅放蕩。
1.謂風日和美。指春天。
2.和悅。
1.使精神愉快。
1.安樂;歡樂。
1.猶悅目。
1.愉悅和睦。
1.猶安寧。
1.怡悅心情。
1.陶冶性情。
1.怡養性情。
1.使心情怡悅舒暢。
1.喜悅而滿足貌。
1.喜悅而無拘束貌。
1.面露和悅之容。
1.怡養或怡悅心神。
2.古代名琴名。
1.猶柔聲。
1.見"怡悅"。
1.和悅心情。
1.怡悅精神,使之安適愉快。
1.和悅的容顏。
2.使容顏喜悅。
1.猶和顏悅色。
1.和樂。
2.猶保養,休養。
3.猶陶冶。
1.和順貌;安適自得貌。
2.特指兄弟和睦的樣子。語本《論語.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3.喜悅貌。
1.愉悅;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