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地名。春秋時衛邑。商朝的都城,又稱朝歌,在今河南湯陰南。
2.
動詞
〈書〉停歇;止。
1.
亦作“湏”。通“昧”。
2.
微暗。一說為北斗輔星。
1.出自《易·豐》豐其沛,日中見沬。
3.
古地名。春秋時衛邑。在今河南省淇縣南。
1.出自《詩·鄘風·桑中》爰采唐矣,沬之鄉矣。
1.指水苔。
1.粥,稀飯。
2.指用水浸過的米飯。
3.指祭奠時用的酒﹑飯。
1.水路販運。亦指水上商販。
1.木制的方形盛水器。
1.指水中香草。
1.猶水堤。防水的設施。
1.亦作"水婔"。
2.水之匹配。指火。
3.水中神女。
1.見"水妃"。
1.糞便等有機物腐熟后加水所成的肥料。
1.水盜。
1.指粉絲或粉條。食用前常浸水中,故稱。
2.中藥粉錫的別名。
3.一種化妝用品。
用水調和粉質顏料作的畫●涂不透明,有較強的覆蓋力,效果近油畫。薄涂效果近水彩畫,較明朗輕快。技法有干畫法與濕畫法兩種。可畫在紙、布或木板上。
1.見"水分"。
1.人糞等腐熟后加水而成的肥料。
1.水葬。
2.內貯水以隔絕氣體的裝置。衛生用具上的存水彎是最常見的水封。
1.纖夫,船工。
2.挑水工人。
1.荷花的別名。詳"水花"。
1.荔枝的別名。荔枝重而不沉,置水中隨水上下,故名。見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荔枝》。
1.神話傳說中水神或龍王所住的地方。
2.用為水神的稱號。
3.指水的深處。
4.星官名。
5.膀胱的別名。俗稱尿脬。
1.人體肚臍以下的部位。也稱少腹。
1.指荷葉。
1.貯水的缸。
2.指汽缸。清末把鍋爐﹑蒸汽機都叫做水缸。
1.江河的支流。
1.臨水的樓閣。一般為兩層建筑,四周開窗,可憑高遠望。
1.管理治水工程的官員;治水工程人員。
2.船工;水手。
3.水利工程的簡稱。
1.水利之事。
1.宋代社會的一種騙局。
1.放水淹沒敵方。
1.神話中的水中宮殿;水邊殿宇。
1.即汞。
1.較小的水道。
2.中醫針灸穴位名。即人中穴。
1.水獺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水獺》。
2.一種水鳥。即魚狗。
俗稱水銹”。固結于鍋爐等熱交換設備中與水或蒸汽接觸的金屬表面上的沉淀物。多呈白色,因水中部分鹽類受熱析出所致。結于受熱面上的水垢,會惡化傳熱效率,使金屬材料因局部過熱而燒壞。
1.山間河溝。
1.公水牛。
1.漢崔寔《四民月令.附農諺》"犂星沒,水生骨。"后因以"水骨"指冰。
1.由寄生蟲(如血吸蟲等)引起的臌脹病。又稱蠱脹,也簡稱蠱。
1.病名。中醫謂腹水。癥狀為腹脹大,皮薄而緊,色蒼,小便難,兩脅痛。
1.亦作"水恠"。
2.水中的怪物。
1.見"水怪"。
1.水上關口。
2.特指舊時穿城壁以通城內外水的閘門。
1.近水的樓觀。
1.即水正。傳說中的上古五行官之一。
2.掌管治水﹑征收魚稅的官。
3.道教所奉天﹑地﹑水三神官之一。
1.臨水的館舍或驛站。
1.即水車。
1.見"水罐銀盆"。
1.亦作"水礶銀盆"。
2.古代官吏出行時儀仗隊中所拿的物件。水罐即水瓶,銀盆即洗臉盆,用以除塵辟穢。
1.水面映現出的光色。
1.泛指山水景色。
1.傳說中的水中鬼怪。
2.喻指善于泅水的人。
3.指敵方派遣來進行破壞或偵察活動的潛水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