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時兵器之一,在長桿的一頭裝有青銅或鐵制成的槍頭。
2.
名詞
(Máo)姓。
1.
我國古代的主要兵器。在長柄上裝以矛頭,用于刺殺。殷周時矛頭用青銅制成,至漢代盛行鐵矛。
1.出自《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
2.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越王〕送子貢金百鎰,劍一,良矛二。
2.
古指招搖星。
1.出自《史記·天官書》杓端有兩星: 一內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
3.
方言。蟲名,可入藥。
1.出自《酉陽雜俎·蟲篇》矛,蛇頭鱉身,入水緣樹木。生嶺南。南人謂之矛。
1.指宦官。古稱閹人﹑寺人﹐后稱宦官﹑太監(jiān)。
1.休息。
1.謂去世。
1.氣息微弱貌。
2.衰弱不振。
1.形容呼吸微弱﹐生命垂危。
2.喻衰微不振﹐臨近滅亡。
氣息非常微弱他被打得奄奄一息,已經(jīng)不成人形了。
1.猶統(tǒng)一。
1.掩蔽抑沒。奄﹐通"掩"。
1.官名。即周代的內宰◇指主管宮廷事務的宦官頭目。亦泛指宦官。
1.全部占有。多用于疆土。
1.撫定。謂統(tǒng)治。
1.撫治。謂奄有其地而治之。
1.很分明地保存﹑存在。
1.真切﹑逼真貌。
2.宛如。
1.墨名。
1.十分嚴肅正經(jīng)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1.莊嚴恭敬。
1.指閹宦。
1.嚴肅莊重的樣子。
2.引申為一本正經(jīng)﹑煞有介事的樣子。
3.齊整有序的樣子。
4.真切﹑明顯的樣子。
5.宛然;仿佛。
1.端莊貌。
2.宛如,好象。
1.恭敬貌。語出《禮記.曲禮上》"毋不敬,儼若思。"
2.宛若,好象。
1.莊重而不放任。
1.莊重嚴肅。
1.恭敬莊重。
1.莊嚴貌。
1.端莊。
1.莊重。
1.息兵,停止戰(zhàn)爭。
1.掩蔽侵迫。
1.排泄污穢的溝池。
1.污水溝池。
1.古兵器名。
1.指廁所。
1.停息戰(zhàn)爭。
1.排泄污水的陰溝。
1.同"匽豬"。
1.弇陋。
1.弇﹐謂鐘口小﹐腹大﹐聲沉郁;侈﹐謂鐘口大﹐腹小﹐聲迫促。引申為由于口腔開合大小不同而發(fā)音顯出變化。
1.即障泥﹐亦稱防汗。垂于馬腹兩側﹐用以遮擋塵土。
1.小口。
1.隱藏﹐收斂。
1.淺薄。
1.山名。古謂日沒之所。又名崦嵫山﹑弇茲山。
2.園名。在江蘇省太倉縣﹐為明王世貞所筑。因以為王世貞的別稱。
1.恭敬貌。
1.謂聲音沉郁。
1.謂黯然合成一片。
1.黑痣。
1.昏暗隱蔽貌。《文選.王延壽》"屹鏗瞑以勿罔﹐屑黡翳以懿濞。"呂延濟注"黡翳﹐暗蔽貌。"一說,為寂寞之狀。見張載注。
1.黑痣。
1.形容山巖欹斜有如傾側的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