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司李乞江瑤柱答詩索和用韻
西馳怒嶺似承莖,
懶出渾如坐樹鶯。
嚼得新詩清且旨,
車螯螺蛤敢爭鳴。
西湖十里盡莼羹,
偏愛江瑤品外清。
宕語龍宮休寶惜,
仙人昨巳下金莖。
西馳怒嶺似承莖,
懶出渾如坐樹鶯。
嚼得新詩清且旨,
車螯螺蛤敢爭鳴。
西湖十里盡莼羹,
偏愛江瑤品外清。
宕語龍宮休寶惜,
仙人昨巳下金莖。
西邊奔馳的險嶺如同承露盤的莖干,慵懶不愿外出恰似樹上安坐的黃鶯。品味友人清新甘美的新詩,車螯螺蛤之類的海味哪敢與之爭鳴。西湖十里處處飄著莼菜羹的香氣,卻更偏愛江瑤柱清越出塵的滋味。直言相告龍宮莫要珍藏吝惜,仙人昨日已降臨承接仙露的金莖。
承莖:指承露盤的莖干,傳說中承接仙露的器具,此處形容山嶺形態。
車螯:一種蛤蜊,古代常見海味。
莼羹:用莼菜煮的羹,江南傳統美食,此處代指美味。
江瑤:即江瑤柱,江珧貝的閉殼肌,為珍貴海味。
宕語:放言、直言,此處指坦誠相告。
金莖:同“承莖”,指承露盤,象征仙凡相通的意象。
此詩為詩人向吳司李(姓李的司法官員)討要江瑤柱,對方作詩回應后,詩人以原韻和詩作答。背景或為文人雅集間的飲食酬唱,反映當時士大夫以詩會友、借物寄興的生活情趣。
全詩圍繞“乞江瑤柱”一事展開,通過和韻形式,既贊友人詩才,又表對江瑤柱的喜愛,將飲食雅趣與神話想象結合,展現文人細膩的生活感受與浪漫的創作風格,是清代文人酬唱詩的典型之作。
點滴行云覆苑墻,飄蕭微影度回塘。
秦聲未覺朱弦潤,楚夢先知薤葉涼。
野水有波增澹碧,霜林無韻濕疏黃。
螢稀燕寂高窗暮,正是西風玉漏長。
泰山采芝人,吏隱清淮濱。金函秘寶箓,奉之如高真。
謂子有仙志,興言一相示。叩頭鳴天鼔,玉書粲然異。
白云引輕素,朱絲聞靈篇。題云天寶歲,傳于任鳳仙。
兵火換九州,于茲三百年。非有靈物持,此書安得全。
綠字起龍蛇,丹文掛星斗。六甲當奉行,百神迺奔走。
密密天上語,忽忽人間有。與君置青山,解冠松桂間。
服此上淸箓,上淸庶可攀。無為塵土中,草草凋朱顏。
小筑危亭聚石淙,清溪環繞不通江。
栽成傲骨梅千樹,呼出棲云鶴一雙。
垂釣艇乘新漲水,攤書光借夕陽窗。
勛名事事皆堪避,只有詩情未肯降。
短李祠堂世閥余,少年從學馬融居。
樓中質問無疑義,帳后傳藏有默書。
茂苑卻尋花氣歇,家山重上桂陰疏。
弦歌莫嘆浮湘遠,才是青云舉足初。
始同優烈晚同閑,五福俱全戴角冠。
典午山河遵大道,調元宗社對穹桓。
羌夷誰敢窺中夏,朝士猜疑畏歲寒。
肱股賡歌遺韻在,惟吾后進祇膺看。
仁者雖無敵,王師尚有征。
獨乘金廏馬,都領鐡林兵。
肅氣關河暮,屯煙部落晴。
旗光秋燒合,甲色夜江橫。
士喜擊中鼓,虜疑聞后鉦。
無私乃時雨,不殺是天聲。
濯濯前誰拒,堂堂彼自傾。
寒逾博望塞,春宴隗囂城。
外使戎心伏,旁資帝道平。
公還如畫像,為贊學班生。
出宰分寰邑,修書得秘丘。
青云莫厭晚,翠柏最宜秋。
舊學緇林散,前歡醉墨留。
弦歌聊自慰,不足論全牛。
家在清溪上,乘閑一棹歌。
夕涼天有月,秋迥水無波。
鷗鳥機心斷,鯪魚香味多。
吾纓猶未濯,終是負漁蓑。
翠華獨去蒼梧野,紅袖同沈楚水??。
休把蘭湯招怨魄,空留竹淚憶明君。
風前有恨啼湘瑟,天外無言擬峽云。
不比石城雙姊妹,帝家厘降有遺文。
云影消空闊,霜華拂杳冥。
秋光不隠雁,夜色欲迷螢。
爽氣橫蒼卞,涼波接洞庭。
水仙當此夕,應化白龍形。
飛勢掛岳頂,無時向此傾。
玉虹垂地色,銀漢落天聲。
萬丈寒云濕,千巖暑氣清。
滄浪何足羨,就此濯塵纓。
長安廄吏馭花驄,竹使遙分浙水東。
遠勢早推賢相子,任誠真有古人風。
稽山一鎮居封內,阿閣三休聳禁中。
長樂鐘聲偏怨別,何時同謁建章宮。
寶勢窮吳地,寒流對楚邦。
一峰驚佛剎,萬象入僧窗。
落日銜遙樹,晴虹畫半江。
海門秋色近,翠朵自成雙。
關樹來時紫,江楓到日丹。
驚弦初月上,避弋太虛寬。
野水涵秋色,霜云結夜寒。
終年南北路,未可笑離鸞。
暮春江色映芳菲,雨后清和滿客衣。
游騎自穿官柳去,落霞常伴彩橈歸。
錦鱗劈浪深深躍,翠羽迎風兩兩飛。
因下短亭猶惜別,萬枝香雪在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