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躔甫七十
早歲耽詩學樂軒,如今霜鬢作吟仙。
回思同舍二三子,幾見生朝七十筵。
竺嶺佛來爭四日,崆峒人在更千年。
稱觴豈必纏頭錦,醉舞何妨共醵錢。
早歲耽詩學樂軒,如今霜鬢作吟仙。
回思同舍二三子,幾見生朝七十筵。
竺嶺佛來爭四日,崆峒人在更千年。
稱觴豈必纏頭錦,醉舞何妨共醵錢。
早年沉迷于詩歌學習樂軒的風格,如今已兩鬢斑白成為了吟詩作賦的仙人。回想當年同屋的兩三個好友,有幾人能見到七十歲生日的筵席。竺嶺的佛來慶賀還早了四天,崆峒的仙人存在更有千年之久。祝壽何必非要用纏頭錦,大家一起湊錢買酒醉舞又何妨。
耽:沉迷,沉溺。
樂軒:可能是一位詩人或詩派風格的代表。
生朝:生日。
竺嶺:地名。
崆峒:山名,傳說中有仙人居住。
稱觴:舉杯敬酒,指祝壽。
纏頭錦:古時歌舞藝人表演完畢,客人贈給錦帛之類的財物。
醵錢:湊錢,集資。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大致是在友人劉躔甫七十歲生日時,詩人回顧與友人早年的經歷,有感而發寫下此詩,表達對友人的祝福。
這首詩主旨是為友人劉躔甫祝壽,突出特點是情感真摯,用典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顯著地位,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情誼和祝壽文化。
廷尉年來犴獄清,更憑藻鑒惠諸生。
新奇往往多聞罷,樸魯區區亦竟成。
已見規橅通造化,會看勛業正鈞衡。
先生小試澄清手,天下颙颙望太平。
炎風勃勃觸輕衫,何事驅塵未解驂。
清我一泓能湛湛,洗渠雙耳任喃喃。
方從君子歡相愛,未信樵夫笑不談。
他日通泉訪陳跡,光芒寶劍與天參。
窮山二月無多樂,猶作春來料峭寒。
常恐花枝暗蕭索,卻教詩句漫艱難。
尋芳頼有城西角,泥飲休論日幾竿。
他日山僧紀清集,閣中應作畫圖看。
楚楚芳蓀詩樣清,翠苗低護小崢嶸。
一泓功借幽根潤,六月能令涼意生。
雁蕩渾如夢邊事,龍湫頓覺眼中明。
閑窗坐對思無限,何日隨君遶澗行。
東風吹我上西岡,更覺僧房白晝長。
草色已翻新歲碧,梅花祇是去年香。
好山圍繞屏三面,野竹蕭森玉數行。
千里同游逢范叔,綈袍他日未相忘。
剝啄唯深夜,門前杙小船。
有兒能自致,此母已堪傳。
竹院前聞熟,桓楹大字懸。
病懷嗟不及,健筆附諸賢。
春初送別欠詩篇,歲晚還欣受一廛。
都騎始聞臨浙水,先聲久已詟鄞川。
里人見說俱延頸,海嶠從今定息肩。
夜夜故山頻入夢,為君端欲買歸船。
千帆過盡獨舟沈,玩世齁齁踵息深。
何自著書今白發,不禁戀闕此丹心。
詩來滄海珠盈把,人在掖垣梧十尋。
應為一編三致意,細論小雅到交侵。
妙畫初驚渴驥奔,新詩熟讀嘆微言。
四明知我豈相屬,一水思君誰與論。
茶灶筆床懷甫里,青鞋布襪想云門。
何當一棹訪深雪,夜語同傾老瓦盆。
覺省他年見一班,老從湖海看春頒。
瞻言百里幾相及,仰止高山竟莫攀。
每事乞公留上策,不才容我著中間。
一時公論方當路,愁為絲麻棄蒯菅。
楚山黃落洞庭波,背卻雞人問釣蓑。
歸思甚于三峽壯,才名空自十年多。
曩游記得青燈在,后會愁如白發何。
我更有懷言不盡,故將短韻代長歌。
春過新煙能有幾,愁生飛絮轉難禁。
可憐衰白隨年少,愛看殘紅到夜深。
一輩衣冠方事事,故園松竹已陰陰。
明年此會知誰共,鴈蕩山前寄好音。
經帷親見犯天顏,口伐何勞抗可汗。
故國應悲周黍稷,遺黎猶識漢衣冠。
殊鄰諜報終難測,累歲要盟恐易寒。
馳至金城上方略,始知頗牧在金鑾。
佳處逢佳節,寧辭望眼勞。
有樓皆眺遠,無日不登高。
野栗炊新秫,寒萸泛濁醪。
黃花何太晚,籬落上蕭騷。
竹輿來訪小梅山,山在空蒙紫翠間。
嵐霧滿林朝漠漠,溪聲和雨夜潺潺。
峰頭丹井隨潮信,松下禪房舊祖關。
誰是無生誰不死,晨鐘未響夢先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