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帷幄。指謀畫決策之處。
1.有關詩的論說。如宋姜夔有《白石道人詩說》﹔宋吳陵有《詩說》。
1.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后遂以"詩槊"指詩人英雄﹑豪邁的氣概。
1.做詩的思路﹑情致。
1.頌揚功德的詩歌。一說﹐詩﹐指僅為徒歌之風﹑雅﹔頌﹐指樂章而兼有舞容者。
2.泛指詩歌。
1.年老的詩人。
1.作祟的詩興。謂詩興強烈。
1.詩人后代。
1.亦作"詩癯"。
2.清瘦的詩人。
1.詩會﹔詩界。
2.紀念詩人的祭壇。
1.喻指詩界中資望和成就最高的人。
1.洶涌的詩思。
1.詩的題目。
2.詩的題材。
1.猶言紅葉題詩。
1.詩的樣式和風格。
1.喻指詩壇的領袖。唐詩人王昌齡﹑王維和李白都有此譽稱。
1.即詩帖。
1.寫詩的紙片。亦借指詩稿。
1.指父訓。
1.亦作"詩筒"。
2.盛詩稿以便傳遞的竹筒。
3.喻指滿腹詩才的詩人。
1.依據詩意所繪的圖。《晉書.文苑傳》稱顧愷之"每重嵇康四言詩﹐因為之圖"為以詩意作圖之始。
2.《詩經》的圖譜。
3.富有詩意的優美圖畫。
1.即詩囊。
1.題有詩的紙團。
1.對唐代大詩人杜甫的頌稱。
1.詩的意味﹑趣味。
1.指詩歌。
2.指《詩經》的文字。
3.詩和文。
1.詩句的語氣。
1.指負有詩名而年事較高者◇亦為對詩人的尊稱。
1.吟詩和作詩之所。
1.詩壇的席位。
1.具豪俠之氣的詩人。
1.指詩才飄逸如神仙的詩人。
2.指唐代詩人李白。由于李白詩'筆落驚風雨'的獨特風格﹐賀知章稱其為"謫仙人"﹐故后人稱李白為詩仙。
1.詩的境界。
1.作詩的器具﹐如筆﹑墨﹑紙﹑硯等。
1.作詩之心﹔詩人之心。
1.作詩﹑吟詩的興致或情緒。
1.詩人中的明星。
1.杰出的詩人。
《毛詩》對各詩的解說文,又稱《毛詩序》,分小序、大序兩種。小序解說各詩主題,列在各詩之首,篇幅均較短。大序總論《詩經》全體,列在《詩經》第一篇《關雎》的小序之后,篇幅較長。《詩序》的解說大多牽強附會,給詩篇強加無根據的政治寓義,但對后世有較大影響。
1.詩的思緒。
1.詩的選集。(1)從個人詩作中選錄的集子。如清陳文述有《頤道堂詩選》。(2)從多人詩作中選錄的集子。如宋王安石的《唐百家詩選》﹔清陳吁的《宋十五家詩選》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可知道趙爺雖不曾中進士,外邊詩選上刻著他的詩幾十處,行遍天下,那個不曉得有個趙雪齋先生?"(3)別集性質的選本。如馮至的《杜甫詩選》﹔周汝昌的《范成大詩選》等。
1.做詩論詩的學問﹔研究詩歌創作規律的著作。
1.在詩歌創作上的建樹。
1.詩人的賞鑒能力﹑觀察力。
2.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亦指一篇詩的眼目﹐即體現全詩主旨的精采詩句。
1.吟詩作詩的宴會。
1.古代指某些為禍亂征兆的里巷歌謠。
1.歌謠。
1.詩歌創作的成就。
1.詩的含義。
1.隱逸的詩人。
1.詩思﹔詩情。
2.詩的內容和意境。
3.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4.指作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