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人的賞鑒能力﹑觀察力。
2.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亦指一篇詩的眼目﹐即體現全詩主旨的精采詩句。
1.象聲詞。彈撥弦樂器所發出的聲響。
1.敗壞。
1.奔騰的波浪。
2.比喻日趨敗壞的風氣。
1.紛亂,衰亂。
2.倒塌;剝落。
1.朽散的木筏。查,"楂"的本字。
1.見"崩查"。
1.倒塌斷裂。
1.倒塌斷裂。
2.山崩地坼。比喻社會大變亂。
1.城墻倒塌。語出漢劉向《列女傳.齊杞梁妻》"莗公襲莒,殖(杞梁殖)戰而死……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
1.亦作"崩?"。
2.塌毀。
3.渙散;敗壞。
1.敗壞;塌毀。
帝王去世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倒塌毀壞。
2.潰敗;滅亡。
3.猶言五內摧裂。形容哀痛之極。
1.猶干脆。
1.亦作"崩蕩"。
2.崩潰動蕩。
1.墜落。
1.煽惑;煽動。
1.山崩河沸。喻社會動亂。語本《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1.猶言分崩離析。
1.痛心忿怒。
1.見"崩隕"。
1.痛心傷感。
1.悲痛哽咽。
1.驚慌恐懼。
1.叩頭號哭。
1.水奔涌聲。
1.古代稱帝王﹑諸侯之死。
1.塌毀。
2.敗壞衰落。
1.崩潰滅亡。
1.見"崩藉"。
1.《書.泰誓中》"百姓懔懔,如崩厥角。"孔傳"言民畏紂之虐,危懼不安,若崩摧其角,無所容頭。"后因以"崩角"指暴虐的統治。
2.《孟子.盡心下》"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焦循正義"厥角是以角蹶地。若崩者,狀其厥之多而迅也。"后因以"崩角"指叩頭。
1.謂山崩川竭。語本《國語.周語上》"三川竭,岐山崩。"
1.崩塌瓦解。
1.亦作"崩籍"。
2.猶言崩潰瓦解。
1.猶潰散,渙散。
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美、英等西方國家的青年亞文化群體。其特征是穿破舊的服裝,臉部化妝得光怪陸離,留麥穗型頭發并染成各種顏色,有的還插上羽毛,形象駭人。
1.痛心慚愧。
完全破壞;垮臺(多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
1.奔騰的波浪。
1.倒塌斷裂。
2.猶言分崩離析。
(物體)猛然分裂成若干部分炸藥轟隆一聲,山石~。
1.山崖上下瀉的水流。
德昂族的舊稱。
1.中醫婦科病名。
1.猶動亂。
1.塌毀。
2.衰落。
1.倒塌,傾倒。
2.引申為沒落。
1.塌毀。
1.迫切。
2.奔忙。
1.猶飛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