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具豪俠之氣的詩人。
1.圖書目錄。《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唐毋煚《古今書錄》四十卷。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
2.書法家名錄。宋董史撰《皇宋書錄》三卷﹐記宋代書法家一百六十一人的名氏。
1.藏書用的竹箱子。
2.譏諷讀書多而不解書義或不善運用的人。
1.文章,論著。
2.古代文體名。書與論。
①圖書版心上端的空白部分稱為書眉,閱讀時在書眉部位所作的批注稱為眉批”。②橫排本書籍版心上端的一行文字,通常包括書名、篇、章、標題、頁碼等;辭書等工具書則為部首、拼音、分類名稱等。有時畫有書眉線。排印在版心下端的,稱為下書眉”。
1.指書的封面。
2.用文字形式記述表達的。區(qū)別于"口頭"。
1.用文字寫出來的語言。區(qū)別于"口語"。
1.標點符號名。用以表示書籍篇章﹑報刊﹑法令﹑歌曲等的名稱。在橫行文里現(xiàn)在一般用《》或,標點古書或在豎行文字的旁邊多用浪線。
1.猶書信。
2.書寫詔書﹑命令。
1.謂嗜書入迷。
1.盛書籍的袋子。
1.明代官場送禮,具一書一帕,稱書帕。實際上是指行賄用的金銀財寶。
1.明代官吏刻印的書本。當時習俗,任滿入覲或奉使出差回京,必刻一書,以一書一帕為饋贈的禮品,故名。刻工拙劣,校勘粗疏,不為學者所重視。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監(jiān)本二十一史》。
1.指書法和文理。《新唐書.選舉志下》"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
1.承書夾,書的套殼。
1.南宋臨安(今杭州)棚橋北睦親坊陳宅書鋪和棚北大街陳解元書籍鋪,為陳起﹑陳思父子經(jīng)營的書坊。他們擁有刻坊,刻印的書籍頗受時人歡迎◇稱書棚本。其時,太廟前尹家書籍鋪所刻的書,樣式與之相仿,亦稱書棚本。
1.對書籍的特別愛好。
1.評論書法優(yōu)劣的書。歷代以"書品"為題名的很多,其中較著名的有南朝梁庾肩吾《書品》﹑明楊慎《書品》和清楊景曾《書品》等。
2.書法的風格造詣。
3.冊命的官品。
1.書法評論。南朝梁袁昂著有《古今書評》。
2.評論或介紹書籍的文章。
1.書店。
2.古時寫文書的店鋪。
1.指《尚書》。
2.猶書林。文章園地。
1.儒雅的風度。
1.書箱。
1.書寫契約。
2.指購書的證券。
1.《史記.五帝本紀》"《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張守節(jié)正義"言《古文尚書》缺失其間多矣,而無說黃帝之語。"后因以"書缺有間"泛指古書殘缺已有多年。
1.善書者;書法家。
2.寫書之人,作者。
1.抄寫,書寫。
1.書館。
2.書房。
1.把要牢記的話寫在紳帶上◇亦稱牢記他人的話為書紳。語本《論語.衛(wèi)靈公》"子張書諸紳。"邢昺疏"紳﹐大帶也。子張以孔子之言書之紳帶﹐意其佩服無忽忘也。"
讀書人文弱書生|書生意氣。
1.指只知讀書,脫離實際,看問題單純﹑幼稚的習氣。
2.指書卷氣。
1.指造詣最高的書法家。
1.猶塾師『時教初學的教師。
1.記事的史官。亦指掌文書等事的吏員。
2.典籍,指經(jīng)史一類書籍。
1.從事文字﹑文書工作的人員。
1.集中出售書籍的場所。
1.擔任書寫﹑抄寫工作的人員。
1.猶序文,序言。
1.奏疏;信札。
1.家塾;私塾。
1.書塾,即家塾。宋元本書常有標明某人刊于書塾者,稱書塾本。也稱家刻本。參閱葉德輝《書林清話.宋私宅家塾刻書》。
1.指詩書術(shù)數(shù)。
1.六藝中的六書﹑九數(shù)之學。
1.書箱。
1.書法精華。
1.學堂。
2.書房。
1.套在幾本或一本書外面的殼子。有保護作用,多用硬紙制成,或加布面。
1.指書信。
2.泛指寫在書籍前或后的文字。
3.書籍的標題。
1.字體。
2.文體。
1.以耕田比喻讀書,故稱書為"書田"。
2.舊時巨族大姓以公置田產(chǎn)中的地租所得,行為族中子弟讀書的補貼,謂之"書田"。
1.書寫簡帖。
2.指書札﹑柬帖。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