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年老的詩人。
1.十字街。
1.街道或道路縱橫交叉的地方。
2.比喻社會生活中不同道路的交集點。
1.道路橫直交叉的地方。
1.見"十總布"。
1.指宋時支持﹑迎合王安石的鄧綰﹑李定﹑王子韶等十人。
1.亦作"什末"。同"甚"。
2.疑問代詞。表示疑問。
3.疑問代詞。表示無須,不必。
4.疑問代詞。虛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5.疑問代詞。任指。表示無例外。 6.疑問代詞。任指。用于前后照應,表示前者決定后者。 7.疑問代詞。用于列舉,表示等等﹑之類的意思。 8.疑問代詞。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為然。 9.疑問代詞。表示憤慨﹑不滿或驚訝。
1.古代兵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伯。因以"什伯"泛指軍隊基層隊伍。
2.謂超過十倍﹑百倍。
1.舊時民間曲藝的一種。由蓮花落發展而成。用鑼﹑鼓﹑鐃﹑鈸等多種打擊樂器伴奏,以演唱故事人物。
1.舊時兵制,十人為什,置一長,稱什長。
1.雞鴨等家禽的內臟做食品時的總稱。
用多種多樣東西制成或匯集在一起之物炒什錦|什錦糖。
用多種多樣東西制成或匯集在一起之物炒什錦|什錦糖。
1.十分之九。指絕大多數。
1.各種日用器具。
2.指各種工具。
1.指古代軍隊編制中的什長。
代詞。①指所要問的事物什么人|干什么|說什么哪?②表示不定指什么時候來都行|有什么吃什么。③用疑問詞表示不滿、驚訝等這是什么話|什么玩意兒|什么!你還要去!
1.世面。指社會上各方面的情況。
1.見"什"。
1.本指《詩經》中的詩作,后亦泛指詩篇。
1.指各種生產用具或生活器物。
1.也寫作"十剎海"。
2.在北京市西城區。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稱。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后逐漸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為游樂消夏之所。三海碧波蕩漾,岸邊垂柳毿毿,遠山秀色如黛,風光綺麗,為燕京勝景之一。
1.古時兵法,謂以十敵一則圍殲之,以五敵一則攻擊之。
1.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稱什伍。亦泛指軍隊的基層建制。
2.古代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戶為什,相聯相保。
1.各種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
1.重重包裹,謂鄭重珍藏。什,十。
1.十分之一。
2.古代賦稅制度,十分稅一,稱"什一"。
3.以十博一。《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后因以"十一"泛指經商。
1.一種珊瑚。狀似柏,故名。
1.石坡。
布依族的傳統民居。流行于貴州貴陽市郊區、鎮寧、安順等縣。房頂用石板覆蓋成魚鱗甲片,牢固美觀,不怕雹雨,不藏鳥蟲,冬暖夏涼。墻壁也用薄石板拼裝。
1.見"石板"。
1.方言。石砌的河岸。也叫石駁岸。
1.亦作"石牓"。石制的匾額。
2.即石撞。
1.見"石榜"。
1.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豎石。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
1.猶實丕丕。實實在在。
1.石制的平頭斧。
1.石刻的拓本。
1.突出的石頭。
1.陡立的山巖。
1.石雕成璧。
1.泰山沒字碑的別名。
1.盛石下沉水底以系浮橋的大木箱。
2.鱉形石。
3.鱉的化石。
1.陶缽。僧人用的食器。
1.水邊石級。
2.置于溪流小河中供人渡涉的踏腳石。
1.柱下石礎。
2.石料,供建筑或制造各種器具用的石質材料。
1.石制的水槽。
2.琵琶上架弦用的石格子。亦借指琵琶。
1.古代帝王封禪用的玉冊。
1.重疊的石頭;石級。
1.觀賞植物的一種。莖可入藥。
1.猶言鐵石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