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饅頭”。一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現在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吳語區有餡無餡統稱饅頭。
1.出自《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稗官小說云: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后人由此為饅頭。
2.出自《荊釵記·春科》三場文字不得中,六個饅頭落得吞。
3.出自《潼關之夜》他--年青的軍人--站起來,把座位讓給抱嬰兒的婦人,更從衣袋里摸出一塊干硬的饅頭交給她。
4.出自《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官健唱喏,丐(改)筽衣裝,作一百姓裝裹,擔得一栲栳饅頭,直到蕭磨呵寨內,當時便賣。
1.帝王詔書的美稱。
1.銀元寶或銀輔幣兌換銀元的貼補﹑折扣。
1.見"銀盂"。
1.指細筆劃的篆書。
2.指針灸用針。
1.銀色的鉦。
2.比喻圓月。
1.用銀裝飾的箏或用銀字表示音調高低的箏。
1.涂有銀粉的紙。
2.方言。鈔票。
1.銀制的假指甲﹐彈撥樂器用。
1.銀印和朱綬。
2.即硫化汞。無機化合物﹐分子式hgs﹐鮮紅色的粉末﹐有毒。由汞和硫混合加熱升華而得。用作顏料和藥品。
1.銀白色的竹子。常比喻大雨。
1.舊時出殯時作為儀仗的白色旗幟。
1.白髭須的美稱。
1.銀子與搭錢﹐為明清時流通的貨幣◇亦泛指錢財。
1.以銀粉書寫之文字。
2.笙笛類管樂器上用銀作字﹐以表示音調的高低。借指樂器。
1.簧管樂器觱栗的一種。管上標有表示音調高低的銀字。
1.宋代說話人所演述的小說故事。一說因演述這類小說時﹐以銀字管吹奏相和﹐故有此稱。
1.古代出入宮闈﹑關津用的木制銀字符信。
1.古笙的一種。笙管上標有表示音調高低的銀字。
1.古代官員用的龜鈕銀印﹐常用青色絲質帶子把銀龜穿起來佩在身上。
1.齜牙咧嘴地咒罵。
1.同"齦腭"。
1.露齒貌。
2.爭辯貌。
3.猶誾誾⊥悅而能盡言之貌。
4.忿嫉。
1.同"垠堮"。
2.邊際;界限。引申指形體,軀體。鄞,通"垠"。
1.恭敬信奉。
1.敬畏。
1.深夜。
1.攀援;攀附。
2.連絡;綿延。
3.循依而行。
4.比喻拉攏關系,阿上鉆營。
1.《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侃侃,和樂之貌;誾誾,中正之貌。"后以"誾侃"謂言論和悅而中正。
1.說話和悅而又能辯明是非之貌。
2.盛貌。
3.犬吠聲。誾,用同"狺"。
4.高大貌。誾,通"言"。
1.和悅懇切貌。
1.見"誾誾衎衎"。
1.和悅而中正之貌。
1.和樂自得貌。
1.人才眾多貌。
1.熔化的金屬。
1.金屬鑄塊。
1.銷熔。
1.牙床和腭。泛指口腔。
2.凹凸不平貌。
1.謂啃咬取食。
1.牙齦外露。比喻陡峭的巖壁。
1.咬嚙貌。
1.愚昧昏庸。
1.兇惡頑固。
1.愚蠢而蠻橫。
1.指兇悍而狡猾的人。
1.冥頑不靈。
1.奸詐刻薄。
1.愚昧。
1.愚頑的人。
1.奸詐而好爭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