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黃波欏”。黃檗。
2.
見“桫欏”。(株)蕨類植物,莖柱狀,高而直,葉片大,羽狀分裂。生于林下或溪邊陰地。也叫樹蕨、刺桫欏。
1.
木名。
1.出自《齊東野語·腹笥》霎川南景德寺,為南渡宗子聚居之地,大殿皆欏木為之,經數百年略不欹傾。
2.出自《格物要論·異木論》欏木,色白,紋理黃,花紋粗,亦可愛,謂之倭欏。不花者多。有一等稍堅,理直而細,謂之草欏。
2.
見“桫欏”。梵文音譯?;蜃g為“娑羅”。佛教謂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時于拘尸那拉城外桫欏雙樹林圓寂。我國寺廟中多以七葉樹代替。
1.出自《贈惟儼師》詩擬掃綠陰浮佛寺,桫欏高樹結為鄰。
2.出自《度柳翠》我救的這月里桫欏永長壽。
3.出自《泊燕子磯游永濟寺》詩一樹桫欏舊相識,曾經見我黑頭年。
3.
見“桫欏”。蕨類植物。桫欏科。木本。莖柱狀,直立,高3-8公尺。下部生黑色粗毛,上部葉痕呈鱗紋狀,葉片長1-3公尺,三回羽狀復葉,叢生于干頂。孢子囊群多數,小型,近小羽軸著生。我國南方溪邊林下多有生長。莖含淀粉,可供食用。
1.出自《文匯報》想想那些前半生呆在一塊泥巴里從沒動過窩的密穗蕨,突然到了這么個左邊是石松,右邊是桫欏,頭頂還懸著豬籠草的地方。
冬季。
長篇小說。李國文作。1981年發表。解放戰爭時期,石湖游擊隊指導員蘆花慘遭隱藏的敵人王緯宇的謀殺。三十年后蘆花的丈夫于而龍重返石湖地區,尋找知情人,終于揭開蘆花被害之謎,使已竊據工廠革委會主任的王緯宇的叛徒面目暴露。小說采用電影蒙太奇手法,交叉表現現實生活和歷史畫面,表現了革命不能忘記人民,春天永遠在人民心里”的主題。
1.謂冬天溫暖。
1.見"冬溫夏凊"。
1.亦訛作"冬溫夏清"。冬溫被使暖,夏扇席使涼。謂事親無微不至。語出《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2.冬暖夏涼。
中醫稱冬季流行的瘟病。
1.游牧地區嚴冬為畜群所選防寒避風的地方。
1.冬閑。
1.邊防用糧。
1.指遼東。遼東屬邊地,故稱。
1.亦作"邊橑"。
2.喻細微之事。
1.猶邊才。
1.見"邊廩"。
1.用以保衛邊疆的禁令﹑紀律。
2.邊地縣份的縣令。
1.邊地的墳丘。
2.邊地的丘壟。
1.指邊關的城樓。
1.見"邊爐"。
即火鍋、暖鍋打邊爐|邊爐蜆子羹。
1.與敵人相鄰近。
2.邊寇;邊敵。
1.猶邊軍。
1.猶邊憂。
1.見"邊略"。
1.守邊御敵的觀點主張。
2.有關邊事的討論研究。
1.五代邊鎬的諢名。參見"邊和尚"。
1.邊地村落。泛指邊境地區。
1.車駕兩側的馬。
2.邊地的馬。
3.捻軍中的先鋒或偵察部隊。捻軍后期,全部成為騎兵,出軍前,先派出數百人的精銳馬隊,在前偵察,一旦發現敵人大隊,立即向主力部隊報告,如遇小股敵人,即加以殲滅。
1.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邊境貿易近幾年,這個地區的~發展很快。
旁門。
1.亦作"邊甿"。亦作"邊萌"。
2.即邊民。
1.見"邊氓"。
1.見"邊氓"。
1.猶邊際。
1.邊境;邊疆。
邊界一帶的居民。
1.猶邊策。
1.邊遠荒漠之地。
1.指邊地軍營的帳幕。
2.舞臺裝置。絲絨或綢布制成。裝置于舞臺的兩側,其數一至數道不等,與沿幕互成直角。它的作用是避免舞臺兩側的非劇中人﹑物被觀眾看見,影響演出效果。
1.邊患;邊害。
1.猶邊患。
1.猶邊際。
1.靠近邊界的地方。
2.猶旁邊。
3.猶偏旁。
1.即鞭炮。
1.邊遠偏僻。
1.邊境地區的驛站。
1.五代邊鎬的諢名。參見"邊和尚"。
1.猶邊境。
1.守衛邊疆的騎兵。
2.侵犯邊疆的敵騎。
1.邊地的煙霧。
2.指蕭索的氣氛。
1.近旁,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