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壠”。
2.
墳墓。
1.出自《禮記·曲禮上》適墓不登壟。
2.出自《祭全義縣伏波廟文》豈獨文宣之陵不生刺草,更若武侯之壟仍有深松。
3.出自《〈小螺庵病榻憶語〉跋》余思婦之賢……命德埏以禮迎栗主歸,并其柩殯諸先壟。
3.
高丘,高地。參見“壟斷”。
1.出自《抱樸子·勤求》夫搜尋仞之壟,求干天之木,漉牛跡之中,索吞舟之鱗,用日雖久,安能得乎。
4.
田埂,田間稍稍高起的小路。
1.出自《史記·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
2.出自《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一》越隘北下塢中,被壟盈塢,小麥青青蕎麥熟,粉花翠浪,從此遂不作粵西蕪態。
5.
成行種植農作物的土埂。
1.出自《河中府連理木頌》殊本連理之柯,同榮異壟之禾。
6.
像壟的東西。
1.出自《留青日札·蚶》其小者名瓦同子,言形如瓦壟也。
2.出自如:瓦壟。
7.
地積單位。
1.出自《論當州朝邑等三縣代納夏陽韓城兩縣率錢狀·當州麻稅》右當州從前稅麻地七十五頃六十七畝四壟,每年計麻一萬一千八百七十四兩,充州司諸色公用。
2.出自《暴風驟雨》咱家祖祖輩輩沒有一壟地。
8.
通“隴”。
1.同"水遠山遙"。
2.謂山河遼闊。
1.謂路程遙遠。
1.水和月。
2.指明凈如水的月亮。
3.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凈。
1.即汽燈。
1.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用以喻人物儀容清俊秀逸。
1.水中月,鏡中花。比喻虛幻景象。
1.水云鄉的住所。舊指隱者之居。
1.佛教語。指行腳僧。因其身如行云流水,居無定處,故稱。亦泛指來去自由﹑無所羈絆之身。
1.謂泛舟于水云之際。
1.荷花的別名。
1.用船﹑筏在江河湖海上運輸。
1.有光彩的絲帶子。
由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組合成的大型天文儀器。1086年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設計制成。整座儀器高12米,寬約7米。分三層,上層放置渾儀,中層放渾象,下層放報時裝置和動力設備。
1.指水面泛出的昏重的色澤。
2.指水面上細微的圓圏形的水紋。
1.亦作"水菑"。
2.因久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等原因而造成的災害。
1.見"水災"。
把死者的尸體投入江海的葬法依先人遺言進行水葬。
1.水生藻類植物名。又名馬藻。
2.泛指水生藻類植物。
1.立于水中測量水位高低的標尺。
1.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喻民可擁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1.河湖沼澤。
1.水盜。
1.修建在堤壩中用以調節水位﹑控制流量的閘門。
1.設置于水中的柵欄。
1.筑于船上的小舍。
2.臨水的房舍。
1.見"水寨"。
1.亦作"水砦"。
2.水邊用于防衛的柵欄﹑營壘。
1.古代銅制的打擊樂器。
1.見"水碾"。
1.水上作戰。
1.專供水路途中暫駐轉運之所。
水位升高船身也隨著上浮。比喻事物隨著相應條件的變化也跟著變化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經濟收入也水漲船高,會逐年提高的。
1.水腫。指體內水濕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一種疾患。《靈樞經.五癃津液別》"津液不化……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一說﹐"水脹"為脹病之一﹐有別于水腫。見清汪必昌《醫階辯證》。
1.謂臥于舟上。
1.亦作"水陳"。
2.用于水上作戰的戰斗隊形。
3.指象征五行之一的水的陣勢。古代術士常以五行之說分析敵對雙方的陣勢,借以推斷勝負。
1.氣態的水。常壓下,液態的水加熱到100℃時就開始沸騰,迅速變成水蒸氣。
1.古官名。五行官之一。
2.指古代主管水利事務的官員。
3.五行學說謂水為主宰。
1.荷花的別名。
2.蓮子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六.蓮實》。
3.黃精草的別名。
4.冬瓜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冬瓜》。
1.荷花狀的欹器。
1.水官的職守。
1.水太清,魚就不能藏身。比喻對人對事過于苛察,就不能容眾。
1.記載河道水系的書籍。
1.指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前者包括水的溫度﹑顏色﹑透明度﹑味道和氣味;后者包括所含各種礦物質的成分和含量。
1.環節動物。俗名螞蟥。體長稍扁,色黑帶綠,尾端有吸盤,雌雄同體,生活于池沼水田中,吸食人畜血液。
1.亦稱"水丞"。
2.文具名。供磨墨用的盛水器。以玉石或陶瓷制成。
援救溺水者的應急措施。有間接救生和直接救生兩種。前者以向溺水者拋擲救生圈、竹竿或繩索等救生器材進行救護;后者由救援者從背后游近溺水者,并將其拖帶上岸。溺水者被拖帶上岸后,應立即實施緊急醫療救護。
從水中去撈倒映入水里的月亮。比喻根本不可能實現不調查研究搞設計,猶如水中撈月,不可能有結果。
能在水中毀傷艦船或其他目標的武器的統稱。包括魚雷、水雷、深水炸彈以及反魚雷、反水雷等武器。
1.見"水中撈月"。
1.解纜。引申為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