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合上,聚攏。
2.
動詞
靠近,船只靠岸。
3.
動詞
總計;匯總。
4.
動詞
使不松散或不離開;收攏。
5.
動詞
(梳理)頭發。
6.
名詞
(Lǒng)姓。
1.
聚合在一起;到一塊兒。
1.出自《江賦》聿經始於洛沫,攏萬川乎巴梁。
2.出自《凰求鳳·阻兵》這等說起來,神仙也講不攏,勸你不要思量。
3.出自《秋》蕓看見覺民進來,連忙站起,攏手對他拜了拜。
2.
指船筏靠岸。
1.出自《江南曲》發向橫塘口,船開值急流。知郎舊時意,且請攏船頭。
2.出自《儒林外史》婁四老爺,請攏了船,家老爺在此。
3.出自《通俗編·雜字》今謂泊船曰攏。
4.出自《欺騙》那只竹筏在隔開不遠的溪邊攏住了。
3.
到達;靠近。
1.出自《西游記》他卻帥本洞妖兵二百余名特來助陣,故此先攏姐家問信。
2.出自《紅樓夢》黛玉便攏上來要抓他,口內笑說:“你越發瘋了!”
3.出自《一個女人的悲劇》然而又怕這一天走不攏家,又會在路上過夜,便決定走一陣路,又休息一陣。
4.
梳理;整理。
1.出自《信筆》詩睡髻休頻攏,春眉忍更長。
2.出自《詠浴》詩再整魚犀攏翠簪,解衣先覺冷森森。
3.出自《南鄉子》詞攏云髻,背犀梳,焦紅衫映綠羅裾。
4.出自《通俗編·雜事》小理發曰攏。
5.出自《在婦產院里》她呢,對著鏡子攏頭發。
5.
牽,拉。
1.出自《長安少年行》長攏出獵馬,數換打球衣。
2.出自《西游記》八戒挑著擔,沙僧攏著馬,徑投西路而去。
3.出自《兒女英雄傳》用兩手靠定了那石頭,只一撼,又往前推了一推,往后攏了一攏,只見那石頭根腳上周圍的土兒就拱起來了。
4.出自《人民文學》馬車把式就要跳下車來,攏住點轅馬。
6.
總計,總共。
1.出自《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四·佛道帳》造佛道帳之制,自坐龜腳至鴟尾,共高二丈九尺,內外攏深一丈二尺五寸。
7.
籠絡,拉攏。
1.出自《新兒女英雄傳》﹝公公﹞只怕小梅再出去工作,有時候故意給小梅弄點兒好的吃,想攏住她。
8.
使柴、煤等燃燒。
1.出自《相隔一層紙》詩屋子里攏著爐火,老爺吩咐開窗買水果。
2.出自《踏察記事》大家這才笑著互相拉著站起來,忙去砍柴攏篝火。
9.
量詞。
1.出自《參觀奧斯威辛集中營》一列列的火車開進活人,一輛輛的汽車拉出尸灰,后面就是四攏通天的火柱,顯示燒人的煙囪冒出的火。
10.
彈奏弦樂器的一種指法。
1.出自《琵琶引》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后《綠腰》。
2.出自《張生煮海》表訴那弦中語,出落著指下功,勝檀槽慢掇輕攏。
3.出自《淞濱瑣話·煨芋夢》旋娟正欲展撥攏弦,復歌一曲,突有偉丈夫從空而下。
1.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
1.佛教語。吃齋食的時間。自黎明至正午之間。
1.古人齋戒時所用的飯食。
2.供僧﹑尼或佛教徒吃的素食。
1.指誦經拜懺﹑禱祝祈福等佛事。
1.齋戒時的居室。
1.齋仗之長。
1.莊重敬慎。
2.猶齋戒。
1.持齋吃素。
2.素食。
1.莊敬貌。
1.在祭祀或典禮前,先一日齋戒獨宿,表示虔誠。
1.祭祀前齋戒﹑習禮的場所。
2.布施齋食的場所。
1.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場所。
2.道土誦經禮神的場所。
1.供祭祀前齋戒用的房屋。
2.寺院的殿堂,為僧尼設齋誦經的地方。
1.掌宗廟社稷祭祀的小吏。魏始置﹐屬太常。唐宋亦皆置之。
2.古代舞隊名。
1.供齋祠用的亭子。
1.古人齋戒時居住的庭院。
2.書齋。
1.書僮。
1.指書齋。
1.供齋醮時誦讀的文詞。
1.齋宮的帷幕。
1.家居的房屋。
1.見"齋潔"。
1.祛除雜念,使心神凝寂。
1.凈潔身心,清除雜念。
1.齋戒修行。
1.齋戒熏香。
1.莊重嚴禁。
1.做齋事時設的筵席。
1.齋戒時所穿的衣服。
2.喪服。
1.家居的房屋。
1.供齋戒用的院子。
伊斯蘭教徒齋戒的月份。該教規定穆斯林每年在教歷九月(萊麥丹月)齋戒一月。以見月為封齋始,見新月(月牙)為齋月終。以兩位有威望的穆斯林(如長老、阿訇等)所見為準。
1.舊指學舍中的仆役。
1.帝王齋宮禁衛。
1.古時官府釀造的優質酒。
1.齋堂的鐘聲和官衙的鼓聲。比喻單調乏味的生活。
1.古時祭祀用的醇酒。
1.僧﹑道的施主。
1.供僧﹑尼吃的食物。
1.嚴肅誠敬。
1.齋舍的座位。
1.謂截取大曲中大遍的解數所制的曲。如《泛清波摘遍》。
1.調派。
2.挑選。
1.擺脫不了。
1.明亮;光明。
2.明顯;昭著。
1.顯露;分明。
1.臣僚呈報皇帝的文書。
1.官印以及佩帶。
1.指奏章終了空白處。
1.見"傽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