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祭祀或典禮前,先一日齋戒獨宿,表示虔誠。
1.指男性生殖器。
1.腥臭骯臟的氣味。亦比喻丑惡的行為或低賤的地位。
1.方言。形容羞愧的樣子。
1.戲弄;亂開玩笑。
1.指腥膻之氣。
1.丑聞。
1.亦作"臊陁"。
2.梵語鸚鵡的音譯。
1.見"臊陀"。
1.臭惡的氣味。
2.借指塵世的丑惡。
1.詈詞。猶言臭貨。
1.象聲詞。形容風聲。
2.風凜冽貌。
3.衰老貌。
1.掃帚。
1.即掃帚。
1.除去白發。謂使白發轉黑。唐杜甫《丈人山》詩有"掃除白發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容"句。
1.指京劇班社中扮演三四路角色的演員。因在劇中往往靠邊站而得名。
1.掃去灰塵。泛指清掃。
2.喻清除敵軍。
1.亦作"掃愁帚"。
2.酒的別稱。
1.打掃,清除塵穢。
2.表示虔誠迎賓。
3.廓清,蕩滌。
4.祭掃。
5.指妾。語本《禮記.曲禮下》"納女于天子曰備百姓,于國君曰備酒漿,于大夫曰備埽灑。"
1.方言。瞧;掃視。
1.亦作"掃蕩"。
2.掃除滌蕩;蕩平。
1.經過的道路。
1.掃除滌蕩。
1.打掃地面。
2.比喻除盡;丟光。
3.比喻全部,盡數。
1.從頭到尾,自始至終。
2.沒收其全部財產并趕出家門。
1.清潔工。
1.謂徹底干凈,毫無存留。用于貶義。
1.見"掃地無余"。
1.同"掃地俱盡"。
1.見"掃地俱盡"。
1.明代政府的一種財政措施。籍錄某些祠廟香錢,掃數入官。
1.平定。
1.掃盡,除盡。
1.稱人詩文警絕。
1.打掃拂拭。
1.宋時皇太子即位,市民爭入舊邸,拾取剩遺之物,謂之"掃閣"。
1.清掃刮除。
1.掃除凈盡。
1.掃除車輪痕跡。比喻隔絕人事。
1.謂傾其所有。
1.猶言盡殺。
1.即掃帚。
1.見"掃跡"。
1.舊時稱元夕燈節夜深后沿路拾取失物。
2.清掃街道。
1.全部繳清。
1.以香草等煎湯沐浴。舊時民間立冬日習俗之一。
1.見"掃徑"。
1.傾其境內全力。
1.掃除,打掃。
2.掃蕩。
1.見"掃穴犁庭"。
1.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