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見“琉璃”。用某些礦物原料燒成的半透明釉料,常見的有綠色、藍色和金黃色等,多加在黏土的外層,燒制成缸、盆、磚瓦等。
1.
亦作“瑠”。亦作“璢”。
2.
見“琉璃”。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玉石。
1.出自《后漢書·西域傳·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瑯玕、朱丹、青碧。
2.出自《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澤光潤逾于眾玉,其色不常。
3.出自《玉合記·義姤》琉璃榻,翡翠樓,手卷真珠上玉鉤。
4.出自《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5.出自《洛陽伽藍記?準財里寶善寺》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
3.
見“琉璃”。指用鋁和鈉的硅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黏土的外層,燒制成缸、盆、磚瓦等。
1.出自《西京雜記》﹝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琉璃。
2.出自《隋書·何稠傳》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厝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
3.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下·驃》有百寺,琉璃為甓,錯以金銀,丹彩紫礦涂地,覆以錦罽,王居亦如之。
4.出自《東岳廟》詩我來瞻廟貌,碧瓦琉璃光。
5.出自《碧樓》煙瓦疊琉璃,危樓半空倚。
4.
見“琉璃”。指玻璃。
1.出自《魏書·西域傳·大月氏》其國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
2.出自《夷堅丁志·琉璃瓶》琉璃為器,豈復容堅物振觸?
3.出自《陔余叢考·琉璃》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鉛錫和以藥而成,其來自西洋者較厚而白,中國所制,則脆薄而色微青。
5.
見“琉璃”。詩文中常以喻晶瑩碧透之物。
1.出自《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
2.出自《贈眼醫王生彥若》詩琉璃貯沆瀣,輕脆不任觸。
3.出自《中秋望月呈諸友》詩長空萬里琉璃滑,冰輪碾上黃金闕。
4.出自《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詩琉璃一萬片,映徹桑干河。
6.
見“琉璃”。指玻璃燈。
1.出自《趙振文傳借琉璃燈鋪寫山水人物》詩古稱凈琉璃,物現我常寂。
2.出自《鸞??記·途逅》歸來愁日暮,孤影對琉璃。
3.出自《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院內設松亭,奉天地供案,系天燈,掛琉璃。
1.父親的叔母。
1.中樞的權柄。指軍政大權。
2.謂中心要領。
1.宰輔重臣。
1.即天樞。北斗七星的第一星。亦喻宰輔之位。
1.舊時指中央掌軍權的大臣。
1.宋代樞密副使的省稱。
1.天樞星的光芒。
1.謂解脫門樞。
也稱紅衣主教”。天主教的最高級主教。由教皇直接任命,分掌教廷各部和許多國家重要教區的領導權。由樞機主教組成的樞機主教團”,是教皇的高級咨詢機構,并于教皇缺位時負責選舉教皇。
1.斗樞與北極星。亦以喻中樞權力。
1.指接近皇帝的中央政權的樞要職位。
1.指朝廷。
1.謂機要而繁重。
1.喻國政。
1.指宰相之位。
1.猶樞要。指中央機要部門。
1.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預朝政,甚至廢立君主,至昭宗時始改任士人。五代﹑后梁改名崇政使,后唐復稱樞密使。宋代則以之稱樞密院的長官。明以后多用為掌管軍事的大臣的代稱。
1.樞密使的別稱。
官署名。五代后梁時設崇政院,后唐改稱樞密院,宋代沿置,掌軍事機要、邊防等,為最高國務機關之一。遼代設北樞密院,相當于兵部;南樞密院,相當于吏部;漢人樞密院,管理漢族地區兵馬。元代樞密院掌軍機、邊防、宮廷禁衛等,戰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明代廢止。
1.機要的謀劃。
1.樞密使的簡稱。
1.指樞密院。
1.國家法令。
1.關鍵;綱領。
2.指中央政權中機要的部門或官職。
3.指中心﹑沖要之地。
1.中樞官署。唐代門下﹑中書兩省在宮中左右掖,故稱。
1.猶樞府。
1.樞要中心。
1.美好。
2.美女。
1.美麗聰慧。
1.美麗。
2.美女。
1.猶姝顏。
1.美麗。
1.自滿貌。
2.好貌。
1.秀麗。
1.美麗的容貌。
1.見"姝艷"。
1.美艷。
1.美女。
1.忽然;快速。
1.迅疾貌。指短暫的時間。
1.急速貌。
1.亦作"倐然"。
2.迅疾貌。
3.形容輕微的聲音。
1.亦作"倏閃"。
2.頃刻;霎那間。
3.閃爍不定貌。
1.亦作"倐眒"。
2.迅疾貌。
1.一瞬間。
1.光彩鮮明貌。
2.象聲詞。
1.一瞬間。極言快速﹑短暫。
1.亦作"倏爍"。
2.閃爍不定貌。
1.疾速貌。
1.急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