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見“琉璃”。用某些礦物原料燒成的半透明釉料,常見的有綠色、藍色和金黃色等,多加在黏土的外層,燒制成缸、盆、磚瓦等。
1.
亦作“瑠”。亦作“璢”。
2.
見“琉璃”。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玉石。
1.出自《后漢書·西域傳·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瑯玕、朱丹、青碧。
2.出自《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澤光潤逾于眾玉,其色不常。
3.出自《玉合記·義姤》琉璃榻,翡翠樓,手卷真珠上玉鉤。
4.出自《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5.出自《洛陽伽藍記?準財里寶善寺》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
3.
見“琉璃”。指用鋁和鈉的硅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黏土的外層,燒制成缸、盆、磚瓦等。
1.出自《西京雜記》﹝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琉璃。
2.出自《隋書·何稠傳》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厝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
3.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下·驃》有百寺,琉璃為甓,錯以金銀,丹彩紫礦涂地,覆以錦罽,王居亦如之。
4.出自《東岳廟》詩我來瞻廟貌,碧瓦琉璃光。
5.出自《碧樓》煙瓦疊琉璃,危樓半空倚。
4.
見“琉璃”。指玻璃。
1.出自《魏書·西域傳·大月氏》其國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
2.出自《夷堅丁志·琉璃瓶》琉璃為器,豈復容堅物振觸?
3.出自《陔余叢考·琉璃》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鉛錫和以藥而成,其來自西洋者較厚而白,中國所制,則脆薄而色微青。
5.
見“琉璃”。詩文中常以喻晶瑩碧透之物。
1.出自《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
2.出自《贈眼醫王生彥若》詩琉璃貯沆瀣,輕脆不任觸。
3.出自《中秋望月呈諸友》詩長空萬里琉璃滑,冰輪碾上黃金闕。
4.出自《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詩琉璃一萬片,映徹桑干河。
6.
見“琉璃”。指玻璃燈。
1.出自《趙振文傳借琉璃燈鋪寫山水人物》詩古稱凈琉璃,物現我常寂。
2.出自《鸞??記·途逅》歸來愁日暮,孤影對琉璃。
3.出自《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院內設松亭,奉天地供案,系天燈,掛琉璃。
1.使人煩悶。
1.不覺貌。
1.猶煩悶。
1.煩悶嘆息。
1.形容心中煩悶。
1.謂默不作聲。
1.燃燒起來使人聞了昏迷的一種麻醉藥香。
1.悶悶不樂貌。
1.悶熱發癢。
1.煩悶;郁悶。
1.氣悶煩躁。
1.亦作"悶罐車"。
2.鐵路上帶有鐵棚的貨車。因無窗戶不通氣,故稱。
1.煩悶。
1.煩悶抑郁。
1.煩悶。
1.煩悶貌。
1.心煩而抱怨。
1.沒有限度的要高價。瞞天,漫天。形容無限度。討價,指賣東西的人要價錢。
1.猶言瞞上瞞下,一手遮天,隱蔽真情。
1.見"瞞天討價"。
1.比喻隱瞞欺騙的壞主意。
1.喻極大的智慧。
1.昧著良心。
1.指違背自己良心做壞事。
1.猶隱瞞。
1.蒙鼓的皮。
1.張革蒙鼓。把皮革繃緊,固定在鼓框上,做成鼓面。
1.皮鞋。
1.餡餅。
1.見"鰻?"。
1.用鰻鱺肉切成絲狀制成的菜肴。
1.謂拉滿弓。
2.猶一手,只憑一人之力。
1.形容胖乎乎的樣子。
1.清代內閣屬署﹐專處理滿文文件的繕寫﹑校閱等事務。
1.充盈廣博。
1.全然不放在心上,不當一回事。
1.亦作"滿布"。
2.猶布滿。
1.在潮汐的一個漲落周期內,水面上升達到的最高潮位。比喻達到最高點。
1.元代御衣上繡的一種圖案名。
1.猶到處。
1.統統算在內。
1.自滿自大。
1.滿肚子。
1.充滿肚皮;充滿心中。
1.輪船航行中,駕駛盤向左或向右轉到極限的位置。
1.器物已滿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資財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節制守度。
1.扯足的帆。
2.謂扯足帆。
1.即古沛水。距鴨綠江入海不遠處。
1.各種計分制的最高分數。
1.服喪期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