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為了工作或學習等目的而編成的組織。
2.
名詞
工作按時間分成的段落。
3.
名詞
軍隊編制中的基層單位,在排以下。
4.
名詞
(~兒)舊時指戲班,也用于劇團的名稱。
5.
量詞
①用于人群。②用于定時開行的交通運輸工具。
6.
名詞
定時開行的。
7.
名詞
調回或調動武裝力量。
8.
名詞
(Bān)姓。
9.
名詞
崗位上從事的工作。
1.
本指分瑞玉,見《說文·玨部》。引申為賜予或分給。
1.出自《書·洪范》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彝,作《分器》。
2.出自《禮記·檀弓上》請班諸兄弟之貧者。
3.出自《東觀漢記·馬援傳》〔援〕曰:“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
4.出自《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公〕削衣貶食,不立資遺,以班親舊朋友為義。
2.
頒布。
1.出自《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游牝別群,則縶騰駒,班馬政。
2.出自《晉書·刑法志》四年正月,大赦天下,乃班新律。
3.出自《朱子語類》今學中儀,乃禮院所班,多參差不可用。
4.出自《東方兵事紀略·議款》光緒甲午七月朔,中國始班宣戰書。
3.
分等列序;排列。
1.出自《孟子·萬章下》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
2.出自《舊唐書·穆宗紀》太和長公主發赴回紇,上以半仗御通化門臨送,群臣班於章敬寺前。
3.出自《書歐陽公黃牛廟詩后》〔寶臣元珍〕夢與予同舟溯江;入一廟中,拜謁堂下,予班元珍下,元珍固辭。
4.
職位等次;等級。
1.出自《左傳·文公六年》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
2.出自《儀禮·既夕禮》明日,以其班祔。
3.出自《魏書·高祖紀上》蕭道成使車僧朗以班在劉準使殷靈誕之后,辭不就席。
4.出自《云麓漫鈔》漢制,自二千石至百石為十二等,魏更為九品,梁為十八班。
5.
等同;并列。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
2.出自《洛陽名園記·獨樂園》園卑小不可與它園班。
3.出自《釋統上》然則湯武之與秦隋,可得而班乎?漢唐之與王莽,可得而并乎?
6.
行列。
1.出自《洛下送牛相公出鎮淮南》詩萬人開路看,百吏立班迎。
2.出自《水滸傳》面前首座、維那、侍者、監寺、都寺、知客、書記,依次排立東西兩班。
3.出自《紅樓夢》只見賈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
7.
特指朝班。參見“班臺”、“班行”。
1.出自《唐語林·雅量》文宗時入合,郎官有誤窺者,上覺之,班退語宰相。
2.出自《聞見前錄》時司馬溫公判留司御史臺,因朝謁應天院神御殿,天申(蔡天申)者獨立一班,蓋尹以下不敢壓也。既報班齊,溫公呼知班曰:引蔡寺丞歸本班。
3.出自《大風歌》各位大臣,有事可出班啟奏。
8.
按照職務或為某種需要而編成的組織。
1.出自《云麓漫鈔》金虜官制,有文班武班;若醫卜倡優,謂之雜班。
2.出自《歧路燈》咱每日弄戲,有個薄臉兒,三班六房誰不為咱?
3.出自《〈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按語》這種學習班,各地應當普遍地仿辦。
9.
舊時對劇團的稱呼。
1.出自《歧路燈》〔戲主〕一聲叫班上人,班上的老生……急到跟前,聽戲主吩咐。
2.出自《臺下的喜劇》樓上都是過夜的客人,和他們班里的戲子。
3.出自《秋海棠》吳玉琴從六年前進這個玉振班以來,晝夜所思量著的就只是他那四十多歲的老娘。
10.
指妓院。參見“班子”。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次日下午,杏農來談了一天,就在棧里晚飯。飯后,約了我出去,到侯家后一家南班子里吃酒。
2.出自《過夜》正經的班子不許你進,土窯子是什么油水也沒有。
11.
軍隊的基層單位。
1.出自《迎志愿軍歸國》一天黎明,我在漢城路上一間空虛荒涼的小茅屋里宿營,和一班戰士擠在一起。
12.
指一天之內規定的工作(或執勤)時間。
1.出自《當前鋼鐵工業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職工〕哪能隨便不上班,馬馬虎虎呢?
2.出自《祝詩》為了祖國……我們就是要:就地戰斗,站好每一班以至最后一班崗。
13.
鋪放。參見“班荊道舊”。
1.出自《黎陽作》詩言刈其楚,班之中路。
14.
盤旋不進。參見“班如”。
1.出自《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
2.出自《文選·陸機〈演連珠〉》是以都人冶容,不悅西施之影;乘馬班如,不輟太山之陰。
15.
離群。參見“班馬”。
1.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
2.出自《哀江南賦》失群班馬,迷輪亂轍。
3.出自《送友人》詩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4.出自《別惠老兩絕句》頭白此為別,忍聽班馬鳴?
16.
返回。參見“班師”。
1.出自《逸周書·克殷》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于軍,乃班。
2.出自《圣武記》孫士毅貪俘阮為功,師不即班。
17.
古代方言。指虎。
1.出自《漢書·敘傳上》楚人謂虎“班”,其子以為號。
2.出自《魏書·術藝傳·張淵》譬猶晉鐘之應銅山,風云之從班螭。
18.
量詞。
1.出自《氣英布》況他周勃、樊噲一班大將,都是尚氣的人。
2.出自《紅樓夢》薛姨媽笑道:“實在戲也看過幾百班,從沒見過只用簫管的。”
3.出自《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
19.
通“斑”。雜色,亦指雜色斑點或斑紋。參見“班然”、“班駮”。
1.出自《楚辭·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班陸離其上下。
2.出自《古松》詩不久應為石,莓苔舊已班。
3.出自《九詠》班文豹兮兩階,龍宛宛兮翼梁。
20.
用同“搬”。搬取。
1.出自《西游記》我看了,班起一塊大石,調打下去。
21.
用同“扳”。扭轉,使物體改變方向或位置。
1.出自《一枝花·遠歸》套曲將個櫳門兒款款輕推,把一個可喜娘臉兒班回。
2.出自《粉蝶兒》套曲挽下藤花,班下竹筍,采下茶苗,化下道糧。
22.
通“斑”。指鬢發花白。參見“班白”。
1.出自《秋夕》詩發班悟壯晚,物謝知歲微。
2.出自《沁園春·維揚作》詞不辭路宿風餐,怕萬里歸來,雙鬢班。
23.
指職位相同的人。
1.出自《國語·魯語上》臣聞之:班相恤也,故能有親。
24.
指畫有虎形的箭靶。參見“班叔”、“班哥”。
1.出自《觀兵部馬射賦》砉爾摧班,示偏工於小者;安然飛鞍,故無憂於殆而。
25.
姓。秦有班壹。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班氏,羋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為虎所乳,謂虎有班文,因以為氏。秦有班壹。漢有班彪、班固。
1.極言財富之多。
2.引申為稱譽才學美富。
1.比喻外表華美而內質破敗。
1.喻他人聲音或詩文優美動人。
1.指富貴人家的廳堂。
2.指天堂。
1.同"金石良言"。
1.見"金碗"。
1.美圓﹐美金。
20世紀初期美國推行的外交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槍彈,故名。當時美國主要在拉丁美洲地區推行這一政策。以資本輸出為基本原則,以貸款為條件干涉他國內政。
1.寺中園圃。
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發行的一種紙幣。
1.金國的別稱。
1.刻在金版上的符信。
1.道教煉丹術中內丹名。傳說用以煉金﹐服之長生。
1.鑲金的管樂器。
2.金鑰匙。
3.道教指舌。
1.古代儀仗用的金色大斧。
1.《莊子.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王先謙集解﹕"偶成為人﹐遂欣愛鄭重﹐以為異于眾物﹐則造化亦必以為不祥。"后以"金躍"指不順從自然造化。
1.見"金蕊"。
1.見"金碗"。
1.謂金德當運的王朝。五行家用五德終始比附歷史上各王朝命運的興亡更替﹐殷以金德王﹐故亦以指殷朝。
1.金色的光暈。
1.指箭。
1.指古人入殮時塞于耳鼻等處的棗形黃金。
1.道士煉丹用的灶。
1.黃金和絲織品。泛指金銀財物。
1.指鳥籠。
1.亦作"金籯"。
2.儲存黃金的竹器。語出《漢書.韋賢傳》﹕"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粂﹐不如一經。"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粂﹐竹器﹐受三四斗"。
1.首飾名。
1.亦作"金瑆"。
2.酒杯的美稱。
1.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葉子互生﹐披針形﹐頭狀花序﹐花冠乳黃色或橘紅色。全草和花可入藥﹐有利尿﹑發汗﹑興奮﹑通經等作用。又稱金盞菊。
1.金盞花。
1.漢時金日磾﹑張安世二人的并稱。二氏子孫相繼﹐七世榮顯◇因用為顯宦的代稱。
1.漢顯宦金日磾﹑張安世的居處。常用以泛指權貴館舍。
1.漢時﹐金日磾﹑張安世并為顯宦。許廣漢為宣帝許皇后之父。史指史恭及其長子史高。恭為宣帝祖母史良娣之兄。宣帝即位﹐恭已死﹐封高為樂陵侯。許史兩家皆極寵貴◇因以此四姓并稱﹐借指權門貴族。
1.金質的官印。一說﹐銅印。因以指代官宦仕途。
2.古代高級官員的官服。
1.指華麗的詩文。
1.見"金印紫綬"。
1.銅制的仙人手掌。為漢武帝作承露盤擎盤之用。
2.喻帝王提拔。
1.指精美的床帳或帷帳。
2.特指古代一些游牧民族可汗所居之帳房。
1.金色的障扇。帝王臨朝或出巡的儀仗。
1.謂如金玉之明美。
1.如金之堅貞。
①〈書〉縫紉、刺繡用的金屬針。②針灸用的針,古時多用金、銀或鐵制成,現在多用不銹鋼制成。參看〖毫針〗。③用做食物的金針菜的花。
1.核實。
2.喻舉用人才。
1.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書〉發動武裝暴動。
1.舉手齊額﹐表示喜悅慶幸。
1.謂舉手加額﹐以相慶賀。
1.抬頭。
2.被薦舉者中居首位的;科舉考試的第一名。
3.檢舉﹐告發。
4.首領。
1.抬頭仰望。謂期待殷切。
1.猶昂首振臂。謂振作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