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破開,開了縫(fèng)。
2.
名詞
葉子或花冠的邊緣上較大較深的缺口。
3.
動詞
分割。
4.
形容詞
比喻破碎或敗壞。
1.
繒帛的殘余。
1.出自《說文·衣部》裂,繒余也。
2.
裁剪;扯裂。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一》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斷其帶。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韓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邪!”范笑而受之。
3.出自《癸巳存稿·布》觀魏、晉、北魏、唐所行,知用布帛不便,巧偽則害人,裂匹為尺則害己,此其弊也。
3.
割裂;分裂。
1.出自《莊子·天下》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2.出自《淮南子·覽冥訓》四極廢,九州裂。
3.出自《水經注·清水》水出山陽縣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二水,南為茍泉,北則吳瀆。
4.出自《滹南詩話》東坡酷愛《歸去來辭》,既次其韻,又衍為長短句,又裂為集字詩,破碎甚矣。
5.出自《四世同堂》她怕,可也更興奮。她的跳動得很快的心像要裂成兩半兒。
4.
劃分。
1.出自《左傳·哀公四年》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將為之卜。
2.出自《新唐書·裴矩傳》矩知帝勤遠略,乃訪諸商胡國俗、山川險易,撰《西域圖記》三篇,合四十四國,凡裂三道。
5.
綻開;龜裂。
1.出自《蜀都賦》蒲陶亂潰,若榴競裂。
2.出自《嘲鼾睡》詩木枕十字裂,鏡面生痱癗。
3.出自《原野》巨樹有龐大的軀干,爬滿年老而裂的木紋,矗立在莽莽蒼蒼的原野中。
6.
破碎。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簡蠹帛裂,三寫易字。
2.出自《貞女峽》詩漂船擺石萬瓦裂,咫尺性命輕鴻毛。
7.
特指車裂。
1.出自《墨子·親士》吳起之裂,其事也。
8.
象聲詞。參見“裂裂”。
1.出自《詩集自序》其或因境而移情,樂喜不同,哀樂異時,則又玉磬鏗鏗,和管鏘鏘,鐵笛裂裂,琴絲愔愔,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
9.
引申為殘余。
1.出自《方言》烈枿,馀也
10.
引申為敗壞。
1.出自《客座贅語·詮俗》若事之敗而不可收拾也曰崩,又或曰裂。
2.出自《西游記》那個不要如此?都這們扭扭揑揑的拿班兒,把好事都弄得裂了。
11.
泛指處死。
1.出自《后漢書·儒林傳上·楊倫》刎頸不易,九裂不恨。
1.《后漢書.逸民傳.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后用"避世墻東"謂隱居于市井販夫之中。
1.謂避而不仕;不從征召。
1.謂逃避職事。
1.謂某人在壽辰時節避而外出,以躲避親友的慶賀。
①天氣炎熱的時候到涼爽的地方去住~勝地ㄧ夏天到北戴河~。②避免中暑天氣太熱,吃點~的藥。
又稱承德離宮”、熱河行宮”。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在河北省承德市區北部。建于1703-1790年。為清代帝王避暑行宮。占地560余萬平方米。分宮區和苑區兩部分。宮區分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等建筑;苑區又分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組。七十二景散布其中,樓臺亭閣一百余處,是中國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風景優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初學記》卷三引三國魏曹丕《典論》"大駕都許,使光祿大夫劉松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于無知。云以避一時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飲。"后以"避暑飲"指酣飲。
1.猶避災。
1.逃稅。
1.避世隱居。
2.指出家。
3.舍棄舊俗。參見"避俗趨新"。
1.謂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
1.古人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興建土木要避開太歲的方位,否則就要遭受禍害。
2.舊時迷信,謂新年所屬地支與某人生肖沖克,過年時某人應離家避居,否則會遭災禍。
1.躲避退縮。
1.指躲避藏身的地方。
1.傳說上古唐堯時有隱士許由﹑巢父,德行高尚。堯以天下讓巢父,不受;又讓許由,也不受,二人均逃去。事見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又《巢父》◇以"避唐"指許由﹑巢父逃避唐堯以天下相讓之事。
1.見"避正堂"。
1.逃避。
1.逃避,躲避。
1.退避。
1.《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辟丸也。"后以"避丸"為暴君虐民取樂之典。
1.讓位;辭職。
2.離位起立。表示敬意。
1.防止瘟疫。
1.謂避世隱居。
離開座位說話,以示尊敬避席再拜。
1.謂避難遷居。
1.猶讓賢。
1.避位讓賢。語出《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1.見"避賢郵"。
1.唐代驛站名。即陽城驛。
避開嫌疑。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桅。即所損害的利益等于甚至大于所保全的利益。避險過當應當負法律責任,但在刑事上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1.謂市民為逃難而避居鄉下。
1.猶避喧。
迷信的人指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1.回避辭謝。
1.佛教語。謂舍棄一切塵念。
1.謂避免觸犯刑法。
1.謂隱藏身形。
1.謂避開禍害。
1.謂避開禍害而趨向吉利。
1.猶怕羞。
1.亦作"避諠"。
2.謂避離喧囂的塵世。
1.見"避喧"。
1.回避辭讓。
1.謂避讓美色。
2.謂妍麗不及對方,避免與之比賽。
1.謂避世人議論。
2.謂他人以惡相加或口出不遜則走避之。
1.逃避暑熱。
1.隱蔽,不易被人發現。
1.避災。
1.小說故事。唐僧師徒取經,孫悟空欲去化齋,恐妖怪乘機而來,即取金箍棒就地劃了一圈,請唐僧坐在中間,對唐僧道"老孫畫的這圈,強似那銅墻鐵壁,憑他甚么虎豹狼蟲﹑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事見《西游記》第五十回◇人稱此圈為"避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