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惡,不好,跟“優(yōu)”相對。
2.
形容詞
弱小。
3.
形容詞
小于一定標準的。
4.
副詞
僅僅。
1.
弱;小;少。
1.出自《辨道論》壽命長短,骨體強劣,各有人焉。
2.出自《史通·雜說中》逮於苻氏,則兼而有之。《禹貢》九州,實得其八,而言地劣於趙,是何言歟?
3.出自《讀劉得仁賈島集》詩馬病唯湯雪,門荒劣有人。
4.出自《論衡?效力》秦漢之事,儒生不見,力劣不能覽也。
2.
以為不及;不如。
1.出自《法言·問明》仲尼圣人也,或者劣諸子貢。子貢辭而精之,然后廓如也。
2.出自《戲為六絕句》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
3.出自《書影》彼音劣我,而黠勝我,開口便為所竊矣。
3.
惡,壞。
1.出自《論衡·儒增》夫德劣故用兵,犯法故施刑。
2.出自《雨作抵暮復晴》詩風伯顛狂太劣生,雨師懶困灑來輕。
3.出自《西廂記》賊心腸饞眼腦天生得劣。
4.出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誰個劣,誰個不劣……農民都有極明白的計算。
4.
頑皮;乖巧。
1.出自《破陣子》詞勸酒偏他最劣,笑時猶有些癡。
2.出自《過招賢渡》柳上青蟲寧許劣,垂絲到地卻回身。
5.
錯。
1.出自《漢宮秋》且休問劣了宮商,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著唱。
6.
僅;剛。
1.出自《宋書·劉德愿傳》德愿善御車,嘗立兩柱,使其中劣通車軸,乃於百余步上振轡長驅,未至數尺,打牛奔,從柱間直過,其精如此。
2.出自《敗簾六韻》伴燈微掩夢,兼扇劣遮羞。
3.出自《中秋無月至十七日曉晴》詩劣到中秋云便興,中秋過了卻成晴。
4.出自《衢州雜感》詩障日叢篁劣容騎,連云列戟不通鴉。
5.出自《論衡·量知》貧人與富人,俱赍錢百,并為賻禮死哀之家。知之者,知貧人劣能共百,以為富人饒羨有奇余也。
1.玩味研索。
1.仔細體味。
1.觀賞景物;玩賞物品。
1.賞月。
1.欣賞喜悅。
1.忽視災禍。
1.形容觀賞時間長久。
1.同"礋?"。
1.咬嚼。
2.謂毀傷。
1.咬嚙舌頭。表示不說話,或不敢說話。
1.上下齒不相值。比喻意見不合。
1.據《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載漢高祖過趙,趙王敖事之甚恭,而高祖無禮。群下怒欲殺之。敖嚙其指出血,不肯殺高祖◇以"齚指"指表示至誠﹐誓不背叛。
1.咬嚼。
1.咬嚙舌頭。表示悔根已極。
2.不說話,或不敢說話。
1.咬舌閉口。形容閉口不言。
1.咬死。引申為置之死地。
1.睡著時磨牙作響。
1.咬出癰瘡的膿血。
1.狹窄。
1.方言。形容傾側搖晃,不穩(wěn)定。
1.行走歪斜貌。
1.狹窄的小路。
1.傾斜的山崖。
1.狹窄的小路。
1.狹窄簡陋。
2.卑微。
3.指有才德而地位卑微的人。
4.指不為人所注重的社會下層或鄙陋之處。
1.以不正之道討好奉承。
1.斜著眼看。多表示畏懼﹑忌恨等情緒。
1.傾斜突起。
2.近體詩的起句形式。指首句第二字為仄聲。如五律首句為仄仄平平仄,七律首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
1.古代一種特制的車輪。其外周的內側柔軟而外側堅硬,供行山路用。
1.置身。
漢語中區(qū)別于平聲的上聲、去聲、入聲的總稱。
1.側室。借指庶子。
1.恐懼不安。
1.指農歷每月初一早晨,月亮在東方出現的天文現象。
1.方言。傾斜搖晃。
2.指傾斜不穩(wěn)的樣子。
1.卑賤,社會地位低。
2.指社會地位低賤的人。
3.指社會的下層或不為人所重視的鄙陋之處。
1.歉疚不安。
1.不正坐。謂側坐以待賢良。古時形容帝王禮賢下士。
2.不正坐。謂坐不安穩(wěn)。古時形容帝王勤政。
1.狹窄。多指地域或心胸不寬廣。
1.窄小,狹小。
1.羽扇名。
1.凡屬上聲﹑去聲﹑入聲的韻,皆為仄韻,與"平韻"相對。
1.狹窄。
1.冠名。
1.側足。
1.指卑微的地位。
1.朔日月見于東方之象。
1.斜缺。杋,夏歷下旬缺月現于西方。喻缺點﹑失誤。
1.過午。
1.謂日影西斜。景,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