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發(fā)呆;失神。
2.
形容詞
魯莽,說話做事不考慮對不對。
3.
副詞
〈口〉偏偏;偏要。
1.
失神,發(fā)呆。
1.出自《龍須溝》趙老愣了一會兒,繼續(xù)掃地。
2.出自《上海的早晨》娘扶著方桌子哭,爹愣在那里。
2.
倔強。
1.出自《東方》叫我看,他們比我強!論愣勁兒,有的比我還愣;論猛勁兒,有的比我還猛。
3.
魯莽;冒失。參見“愣頭愣腦”。
1.出自《大旗》犁頭本來就愣頭愣腦的,帶點傻氣,于今簡直變成流氓。
4.
斜眼瞪。
1.出自《春種秋收·災難的明天》娘這時也好像覺得兒子并不是沒出息一樣,轉眼斜愣著兒媳,覺得該教訓教訓兒媳了。
5.
副詞。寧,寧愿。
1.出自《駱駝祥子》拉車是苦事,可是我要是男的,有把子力氣,我愣拉車而不去當巡警。
6.
引申為一個勁地。
1.出自《創(chuàng)業(yè)史》娃們一餓,哇哇地愣哭,他心里怪不是滋味啊!
1.寺廟禪堂周圍的樹木。
1.謂佛教禪宗的旨意。
1.指寺院鐘聲。
1.僧眾。
1.信佛者;僧侶。
1.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印度菩提達摩為初祖。禪宗之名稱始于唐代。由達摩而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門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漸悟說和南方慧能的頓悟說兩宗。但后世唯南方頓悟說盛行,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禪宗興起后,流行日廣,影響及于宋明理學。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修禪定為主,故名。南朝宋末菩提達摩由天竺(印度)來華創(chuàng)立。至五祖弘忍門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漸悟說和南方慧能的頓悟說兩宗,時稱南能北秀”。北宗數(shù)傳即衰,獨南宗盛行,成為禪宗正系。唐后期幾乎取代其他宗派,禪學成為佛學的代名詞,影響及于宋明理學。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強調以無念為宗”和即心是佛”、見性成佛”,故自稱頓門”。門派眾多,但南宋以來,只有臨濟、曹洞二宗盛行,且流傳到日本。
1.佛教宗派始祖或傳人的尊稱。
1.謂以談禪而行鉆營之術。
1.謂僧侶端坐靜修。
1.禪讓皇位。
1.指饞涎。
1.指強烈的食欲。
1.見"饞魚燈"。
1.十分想吃而口水直流貌。
1.謂茶葉不易出汁。
1.指使植物凋零的強勁的秋風。
1.貪食之鬼。
1.比喻強烈的貪食的欲望。
1.謂吃。
2.比喻嘗試。
1.謂想吃貪飲而欲望得不到滿足。
1.見"饞癆"。
1.亦作"饞勞"。
2.癆病患者食欲強,故譏人貪食曰"饞癆"。
3.比喻十分貪戀女色。
4.指十分貪戀女色的惡習。
1.見"饞癆"。
1.中醫(yī)病名。患者食欲特強,故稱。亦以指貪吃的人。
1.詈詞。猶餓鬼,貪食鬼。
1.指貪婪奸佞的人。
1.貪食的人。
1.貪食;貪吃。
1.貪饞無厭。
1.饞涎。
1.猶饞相。
1.口水。
2.比喻他人說過的一言半語。
1.饞嘴。
1.因食欲而口中分泌的液體。
1.因十分想吃而口水將要滴落。
2.比喻欲望十分強烈。
1.貪吃的樣子。
1.見"饞眼腦"。
1.饞眼腦。
1.指貪色的眼睛。
1.急于滿足某種欲望的樣子。
1.江豚的別名。
1.用魧魚脂煉油點的燈。據(jù)說用作宴飲﹑烹調時照明則特別明亮,故名。
1.貪婪地挾取(食物)。
2.貪食者的筷子。
1.指經燭火燃蝕后滴下的燭油。
1.嘴饞,貪食。
2.指貪食者。亦比喻貪戀女色者。
1.糾纏障礙。
1.纏繞包裹。借指穿著。
1.糾纏蒙蔽。
1.手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