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繩子等把東西纏緊打結。
2.
名詞
捆好的東西。
3.
量詞
(捆子、捆兒)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
4.
動詞
比喻束縛。
1.
編織。
1.出自《墨子·非命下》多治麻絲葛緒,捆布縿。
2.出自《僧清順新作垂云亭》空齋臥蒲褐,芒屨每自捆。
3.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2.
織具。猶后來的梭。
1.出自《列女傳·魯季敬姜》大夫持交而不失,出入不絕者,捆也。
3.
用繩纏束。
1.出自《呂氏春秋·士節》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網,捆蒲葦,織葩屨,以養其母猶不足。
2.出自《紅樓夢》眾小廝見說出來的話有天沒日的,唬得魂飛魄喪,把他捆起來,用土和馬糞滿滿地填了他一嘴。
3.出自《故事新編·理水》舜爺的百姓,倒并不都擠在露出水面的山頂上,有的捆在樹頂,有的坐著木排。
4.出自《盧家秀》幾個兄弟妹妹,照顧我是要照顧的,一天把我捆在家里可不行哇!
4.
量詞。用于扎在一起的東西。
1.出自《兒女英雄傳》里面包著三寸來長的一捆小箭兒。
5.
指編織時敲打使堅實。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6.
引申為束縛,不自由。
1.出自《盧家秀》幾個兄弟妹妹,照顧我是要照顧的,一天把我捆在家里可不行哇!
1.內衣,貼身之衣。
2.臟衣。指已穿過的衣服。
3.私服,家居的便服。
1.污穢的語言。
1.親近侍從的人。
1.輕慢而違禮。
1.日常的飲食。
1.褻瀆尊嚴。
1.輕薄或淫穢的言詞。
1.見"媟黷"。
1.見"媟黷"。
1.亦作"媟瀆"。亦作"媟嬻"。
2.褻狎;輕慢。
3.淫穢。
1.狎昵。
2.指狎昵親近的小人。
1.亦作"媟慢"。
2.輕薄,不莊重。
3.褻瀆,輕慢。
1.見"媟嫚"。
1.猶玷污。
1.狎昵;不莊重。
2.淫狎。
1.戲謔。
1.輕薄;猥褻。
1.輕薄或淫穢的言詞。
1.亦作"屧廊"。
2.即響屧廊。春秋時吳宮廊名。廊中地面用梓木板鋪成,行走有聲。
3.泛指屋前走廊。
1.巾箱本的別稱。因其可藏于袖內,故稱。亦泛指版式較小,便于攜帶的書本。
1.形容迫不及待與人爭斗。
1.可藏在袖中的小巧畫軸。
1.亦作"袖錘"。
2.袖中暗藏鐵椎。魏安禧王二十年,秦圍趙,魏使晉鄙領兵救趙,鄙按兵不動。魏公子信陵君以計盜兵符,用夷門隱士侯生策,使"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奪其軍,進擊秦兵,解邯鄲之圍。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遂用為典故。
1.衣袖,衣服套在胳膊上的筒狀部分。
1.釉水。
化學式agbr。淡黃色晶體或粉末。溶于濃氨水、硫代硫酸鈉等,微溶于媳水、碳酸氨溶液,不溶于水、乙醇、酸。一般由硝酸銀溶液逐漸加入溴化鉀而得。可制感光材料等。
化學式hbro3。溴的含氧酸。無游離狀態,只存在于溶液中。無色或微黃色液體,室溫或在黑暗中放置會變黃。100°c時分解。在溴水中通入氯氣或用稀鹽酸處理溴酸鋇可得。用作氧化劑。
1.亦作"褲兜"。
2.褲子上的口袋。
1.亦作"褲管"。
2.褲腿。
1.亦作"褲角"。
2.褲腿的最下端。
1.腰帶上的飾具。
1.亦作"褲口"。
2.褲管的邊緣。
3.褲管。
1.對地方官吏善政的稱頌。
1.指裦褶。
1.亦作"褲筒"。
2.褲腿。
1.亦作"褲腿"。
2.褲子穿在兩腿上的筒狀部分。
3.舊時纏足婦女于褲下另制布的筒狀物縛于踝間,前遮足面,后蔽足根。
1.亦作"褲襪"。
2.隋唐時稱膝褲(罩在足上的無底襪)為"裦襪"。
1.見"裦韞"。
1.亦作"裦靴"。
2.指軍服。
1.亦作"褲子"。
2.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有褲腰﹑褲襠和兩條褲腿。
1.衣褲。
1.亦作"裒然"。
2.枝葉漸長貌。
3.杰出貌。
1.見"褎然舉首"。
1.見"褎然舉首"。
1.謂出眾,超出同輩而居首席。
1.謂服飾尊盛而德行不能相稱。《詩.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毛傳"褎,盛服也。充耳,盛飾也。大夫褎然有尊盛之服而不能稱也。"一說像聾子一樣塞耳不聞,形容拒絕聽取別人的意見。鄭玄箋"充耳,塞耳也。言衛之諸臣顏色褎然,如見塞耳,無聞知也。"馬瑞辰通釋"充耳當從《箋》訓為塞耳,褎如即塞耳之皃。"后人多從鄭箋,用作塞耳不聞之意。
1.亦作"褏褏"。
2.服飾盛美的樣子。
1.即臘日。
1.十二時辰之一。指晩上七時至九時的時間。
1.形容衣服裁制合體。戌,也寫作"恤"﹑"恤"。
2.清瘦貌。
3.高聳特立貌。
4.謂志行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