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文〉糾正。
2.
動詞
〈書〉挽救;幫助。
3.
動詞
〈方〉粗略計算,估算。
4.
名詞
料想(多見于早期白話)。
5.
名詞
(Kuāng)姓。
1.
亦作“匩”?!柏巍钡慕褡?。
2.
方正;端正。參見“匡坐”。
1.出自《法言·寡見》卜式之云,不亦匡乎!
3.
挽救;救助。
1.出自《書·盤庚上》不能胥匡以生。
2.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二月乙酉朔,晉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施舍已責,逮鰥寡,振廢滯,匡困乏,救災患。
3.出自《漢書·張陳王傳贊》周勃為布衣時,鄙樸庸人,至登輔佐,匡國家難,誅諸呂,立孝文,為漢伊周,何其盛也!
4.出自《夏日苦熱同長孫主簿過仁壽寺納涼》詩思減祝融權,期匡諸子宅。
5.出自《水滸記·博執》驀地里教人魄喪,到此際救援誰仗?挾郵筒潛向梁山往,乞他們引手相匡。
6.出自《哭彭雪楓同志》詩吾黨匡天下,得君亦俊才。
4.
輔佐;輔助。
1.出自《詩·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2.出自《十二州箴·雍州牧箴》自彼氐羌,莫敢不來庭,莫敢不來匡。
3.出自《周書·文帝紀下》及居官也,則晝不甘食,夜不甘寢,思所以上匡人主,下安百姓。
4.出自《鳴鳳記·花樓春宴》我不效象賢匡太戊,且向歡娛學蔡攸。
5.
糾正;扶正。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2.出自《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3.出自《為袁紹檄豫州》舉師揚威,并匡社稷。
4.出自《北齊書·趙郡王琛傳》高祖既匡天下,中興初,授散騎常侍、鎮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6.
彎曲。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察其菑蚤不齲,則輪遂敝不匡。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自古及今,不可移匡。
7.
虧損;虛損。
1.出自《國語·越語下》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國次》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
3.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大經·兵容》國家以危,社稷以匡,事無成功。
4.出自《積微居讀書記·讀國語小識·越語下》韋讀“匡”為“虧”,雙聲可通,愚疑當讀“康”,“漮”,虛也。
8.
蟹的背殼。
1.出自《禮記·檀弓下》蠶則績而蟹有匡。
2.出自《太平廣記》宋元嘉中,章安縣人嘗屠虎,至??冢娨恍?,匡大如笠,腳長三尺。
9.
“眶”的古字。眼眶。
1.出自《素問·刺禁論》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即起,歷階而去。
3.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猛毅??而,隅目高匡,威懾兕虎,莫之敢抗。
10.
“框”的古字。邊框;圍子;框框。
1.出自《裴常詩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詩猩猩凝血點,瑟瑟蹙金匡。
2.出自《長安舊里》詩滿目墻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
3.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有日本人能印,亦不壞,前曾往問,大如來信之箋中紅匡者,每張印三百張起碼,計三元。
11.
“恇”的古字。在文字或圖片的周圍加上線條。
1.出自《發生在一九八三年》有個《自然雜志》登載了十幾個具有特異功能的孩子的照片,其中別把唐雨的照片匡出來。
12.
地名。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
1.出自《左傳·文公元年》晉文公之季年,諸侯朝晉,衛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
13.
姓。戰國齊有匡章。見《孟子·滕文公下》。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匡氏,魯匡邑宰匡句須之后。
14.
“筐”的古字。容器名。
1.出自《詩·小雅·楚茨》既齊既稷,既匡既敕。
2.出自《說文·匚部》匡,飯器,筥也……匡或從竹。
3.出自《謁蔣帝廟》詩江聲似激秦軍破,山勢如匡晉祚危。
15.
“框”的古字。約束;限制。
1.出自《星》梅春姐輕輕地戰栗了一下!然而,卻給一種數年磨折出來的苦難的意志,將她匡住了。
16.
“恇”的古字??謶郑换艖?。參見“匡懼”。
1.出自《禮記·禮器》年雖大殺,眾不匡懼。
2.出自《升庵經說·禮記·禮器》匡,注與恇同,恐也。慎按,匡音慌?!豆茏印酚小洞罂铩?、《小匡》,皆言救荒之事。字書作匡攘,蓋匡張攘亂,今俗猶有此言。
17.
“恇”的古字。料;料想。
1.出自《打韓通》兄弟,你不知道,這韓通是個為頭的好漢,不匡還出不了你的手。
2.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那匡你會溫存,能軟款,知心知意。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你就匡我養不出(兒子),生起外心來了!
18.
地名。即江西省廬山。詳“匡廬”。
1.出自《廬山記》匡俗先生,姓匡名俗,商周之際,遁世隱居,廬於廬山,故曰匡廬。
2.出自《草堂記》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3.出自《鄱陽湖》詩欲向匡廬臥白云,宮亭水色晝氤氳。
4.出自《熱風·估〈學衡〉》匡廬峨眉,山也,則曰紀游,采硫訪碑,務也,則曰日記。
5.出自《廬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廬山韻》匡廬勝境都爭識,流水高山特逞奇。
1.猶發跡。謂揚名立業。
1.亦作"售奸"。
2.施展陰謀詭計。
1.出售;賣出。
1.賣票的工作人員。
1.行賄。
1.猶行世。
1.指器皿。
1.婦女改嫁所帶之子。
1.古代藏兵器于國,有戰事經祭告后發給兵士。
1.猶言授人以柄。
1.給以飲食。語本《詩.鄭風.緇衣》"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毛傳"粲,餐也。"鄭玄箋"我則設餐以授之,愛之,欲飲食之。"
2.指飲食費用。
1.授予學業,教讀。
2.承受學業。授,通"受"。
1.教給為官之常法。
1.官府,衙門。
1.為賓客安排行館。
2.當塾師。
1.佛教語。梵語的意譯。謂佛對菩薩或發心修行的人給予將來證果﹑成佛的預記。
1.授予甲胄。
1.給予簡札。謂囑人寫作。語出南朝宋謝惠連《雪賦》"梁王不悅,游于兔園……授簡于司馬大夫,曰'抽子秘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
1.授予兵器。語本《左傳.莊公四年》"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杜預注"揚雄《方言》'孑者,戟也。'"
1.授以符節。
1.講授經書。
1.以杯爵送交對方。
2.授予爵位。
1.教授功課。
1.見"授歷"。
1.獻出生命。
2.猶拼命;效命。
3.接受天命。授,通"受"。
1.授位予木德;授位自木德。古代認為帝王的傳授依五行相生的順序進行。
1.任用有才能的人。
1.授予名位。
1.把權力委托給人或機構,代為執行。
1.留給別人以話柄。
1.把劍柄交給別人。比喻將權力交給別人或讓人抓住缺點﹑失誤,使自己被動。語本《漢書.梅福傳》"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1.授官任命。
1.給予獎賞。
1.謂記錄天時以告民◇以稱頒行歷書。語本《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孔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
1.本謂把家事交給新婦。語本《禮記.郊特牲》"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授之室也。"孔穎達疏"舅姑從賓階而下,婦從主階而降,是示授室與婦之義也。"后以"授室"指娶妻。
1.同"授首"。手,通"首"。
2.授以援手。謂救援。
1.謂投降或被殺。
1.給予和接受。
1.講授學業的堂室。
1.古時按戶分田的制度。如夏的貢法,殷的助法,周的徹法。田為公有,受田者向國家納稅。年老及身故,還田。唐代亦實行授田法,其制有異前代。
1.授予職位。
2.授予王位。
1.加之以刑罰。
1.傳授學業。
2.授予田業。
1.謂制備寒衣。古代以九月為授衣之時?!对姡亠L.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傳"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馬瑞辰通釋"凡言授者,皆授使為之也。此詩'授衣',亦授冬衣使為之。蓋九月婦功成,絲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非謂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說謂官家分發冬衣。孔穎達疏"可授冬衣者,謂衣成而授之。"
2.農歷九月的別稱。
3.謂廷賜錦衣。
1.唐國學每年九月的假期。
1.指農歷九月。
1.以己意告人,使之照辦。
1.任用。
1.見"授與"。
1.亦作"授予"。
2.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