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殘酷,暴虐、殘忍的。
2.
副詞
副詞,相當于“甚”“極”,表示程度深。
3.
形容詞
形容人外表英俊瀟灑,表情冷峻堅毅,有個性。[英cool]
4.
名詞
(Kù)姓。
5.
形容詞
好;棒。
1.
酒性猛烈。
1.出自《呂氏春秋·本味》甘而不噥,酸而不酷。
2.
殘暴;苛刻。
1.出自《韓非子·顯學》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而以上為酷。
2.出自《石闕銘》刑酷然炭,暴逾膏柱。
3.出自《呻吟語·慎言》清議酷於律令,清議之人酷於治獄之吏。
4.出自《嗚呼中國末日之外交》余之專電已報告俄又提出四條,較前此參議院所否決之六條及后此四條更酷。
3.
悲慘;痛苦。
1.出自《文選·歐陽建〈臨終詩〉》上負慈母恩,痛酷摧心肝。
2.出自《病后過王倚飲贈歌》酷見凍餒不足恥,多病沉年苦無健。
3.出自《京師晉陽寺下車傷足陳簡持庶常黃湜生孝廉為吾裹藥賦謝》提婆達多與我有宿業,瞿曇高座難免酷。
4.
災難;困苦。
1.出自《晉書·孝友傳論》劉殷幼丁艱酷,柴毀逾制。
2.出自《魏書·崔浩傳論》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3.出自《獄中上母書》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
5.
方言。發酵。
1.出自《揚州畫舫錄·橋西錄》立冬后煮瓜米和曲,謂之起酷,酒成謂之醅酒。瓜米者,糯稻碾五次之稱。
6.
副詞。表示程度。相當于極;甚。參見“酷貧”。
1.出自《臨江仙》詞百花冷暖避東風。酷憐嬌易散,燕子學偎紅。
2.出自《南游日記·釣臺的春晝》當時因宋帝酷信道教,所以在志書上的桐柏崇道觀的記載,實在輝煌得了不得。
7.
泛指氣、味濃烈。
1.出自《吊某公文》沈漸荼酷,仁義同違。
2.出自《開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因抒懷奉寄殿院徐侍御》詩蕊多勞蝶翅,香酷墜蜂須。
1.滋潤化育。
1.見"濡跡"。
1.沾潤。
1.亦作"濡煦"。
2.比喻人在困境中以微力相救助。
1.指濡須口。
1.沾濕一縷。形容沾濕范圍極小。引申指力量微弱。
1.淹沒。
1.用唾沫來濕潤。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語出《莊子.天運》"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1.蘸潤墨汁。謂用墨書寫。
1.沉浸﹐沉溺。
1.雨盛貌。喻帝王恩澤。
1.猶沾潤,施惠。
①沾染濡染陳俗。②受熏陶濡染家學。③沾濕,染上顏色(常指運筆寫字作畫)濡染大筆何淋漓!
1.煮爛的肉。
1.雨露潤澤貌。
1.濕潤貌。
2.猶沉湎。
3.融洽貌。
1.軟弱。
1.沾濕;滋潤。
2.猶潤筆。撰寫文稿的酬金。
1.柔弱;懦弱。
1.語出《易.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后以"濡首"謂沉湎于酒而有失本性常態之意。
2.埋頭;專心致志。
1.語出《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鄭玄箋"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后以"濡鵜"比喻享受高官厚祿﹑不理朝政﹑不稱職的人。
1.濡首。
2.謂頭浸水墨中。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張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揾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張顛。"后因以"濡頭"為典。
1.語出《易.未濟》"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孔穎達疏"小才不能濟難事,同小狐雖難渡水而無余力,必須水汔方可涉川;未及登岸而濡其尾,濟不免濡,豈有所利?"后以"濡尾"比喻力不勝任,處境尷尬。
1.滋潤。喻施恩澤。
1.濕潤。
1.因水濕阻于腸胃,脾虛不能制水導致的腹瀉。
1.濡瀉。
1.水名。今稱運漕河。源出安徽省巢湖,東流至今蕪湖市裕溪口入長江。古代當江淮間交通要道,魏晉南北朝時,這里是兵爭要地。
2.堡塢名。東漢末年孫權于濡須口筑以備曹操。
1.堡塢名。
1.茍安一時。
1.見"濡泃"。
1.猶滋養。
1.沾潤。喻獲得恩惠。
1.沾濕。
1.沾濕梳篦。古代喪禮,死者如不洗頭,即用沾濕的篦櫛三梳而止。
1.停留;遲延;遲滯。
1.古代給死人洗過頭的臟水。
1.沾污了腳。指被沾污。
1.暗昧,也指暗昧之人。
1.古代婦女日常所穿的短上衣。
1.襯里欣的帶子。
1.婦女的襦襖和首飾。
1.同"襦裦歌"。
1.襯里短衣的領子。
1.襯里袍子。
1.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宋代婦女通常的衣著。亦泛指衣服。
1.亦作"襦褏"。
2.襦襖袖子。
1.短衣與褲。亦泛指衣服。
2.見"襦裦歌"。
1.東漢廉范為蜀郡太守,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時人作歌頌揚之"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褲。"后遂用"襦裦歌"作為對官吏惠民德政的稱頌。
1.同"襦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