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提起。參見“摳衣”。
1.出自《聊齋志異·大力將軍》見殿前有古鐘,大于兩石甕……使數人摳耳,力掀舉之,無少動。
2.
探取;投擲。指藏鉤之戲。
1.出自《列子·黃帝》以瓦摳者巧,以鉤摳者憚,以黃金摳者惛。
3.
鎖拿;捆綁。
1.出自《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當下奉旨飛馬到貢院橋孫婆店前,左右的一索摳住孫婆。
2.出自《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差官教放了孫婆,將孫二摳住。
4.
挖;掏。
1.出自《朝野僉載》郎將裴仁基曰:“臣能制之。”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踴身騰上,一手撮耳,一手摳目,馬戰不敢動,乃鞴乘之。
2.出自《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提起匕首向胸膛上一刀,直刺到臍下。將匕首銜在口中,雙手拍開,把五臟六腑,摳將出來。
3.出自《西游記》摳眼睛,捻鼻子。
4.出自《紅樓夢》只見一個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著根別頭的簪子在地上摳土。
5.出自《紅旗譜》我費了多少年的籌謀,費了多少心血,才把大銅鐘砸碎,把四十八畝官地摳在咱的手里。
5.
眼窩凹進。
1.出自《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東坡因小妹雙眼微摳,復答云:“幾回拭臉深難到,留卻汪汪兩道泉。”
2.出自《官場現形記》外國人不過長的樣子是個高鼻子,摳眼睛。
6.
鉆研;向一個狹窄的方面探求。
1.出自《暴風驟雨》元茂屯百分之八十的人們參加了斗爭,大伙動手摳政治。
2.出自《劉伯承回憶錄·治軍必先治校》當時,有人認為軍事術語的統一工作,是細枝末節,是挑字眼摳名詞的工作。
3.出自《正氣歌》你們只會死摳條條框框,不理解領導的意圖。
7.
吝嗇。
1.出自《花城》他這摳老頭別的都舍不得花錢,買人參可舍得。
1.指鴉片煙館。
1.樓名。在今江蘇省徐州市。相傳為唐貞元時尚書張建封之愛妾關盼盼居所。張死后,盼盼念舊不嫁,獨居此樓十余年。見唐白居易《詩序》。一說,盼盼系建封子張愔之妾。見宋陳振孫《白文公年譜》◇以"燕子樓"泛指女子居所。
1.喻育子之艱辛。
1.唐任宗妻郭紹蘭,因宗經商湘中,久不歸,見堂上雙燕翻飛,嘆言"爾海東來,必經湘中……欲憑爾附書,投于我婿。"因以所吟詩系于燕足,燕徑飛至荊州任宗處。宗解書,得其妻所吟詩。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傳書燕》。
1.宴飲。亦指宴席。燕,通"宴"。
2.宴飲時盛食品的器具。
1.安坐;閑坐。
2.指坐禪。
3.指施食。
1.仿古的碑文。
1.亦作"贗本"。
2.偽托名家手筆的書畫﹑碑帖﹑刻本。
1.贗作,代筆。
1.《韓非子.說林下》"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雁往,齊人曰'鴈也。'魯人曰'真也。'"后因以"贗鼎"指仿造或偽托之物。
1.亦作"贗古"。
2.假冒的古物。
1.亦作"贗跡"。
2.偽造的書畫墨跡。
1.亦作"贗賈"。
2.賣假貨的商人。
1.指偽造的書畫卷軸。
1.亦作"贗刻"。
2.偽托的刻本。
1.虛假的力量。
1.偽造的東西。多指書畫文物。
1.亦作"贗譜"。
2.假托的家譜。
1.指偽造古代名人手筆的人。
1.亦作"贗書"。
2.假造的書信或文件。
3.托名偽造的書籍。
1.偽體。指詩歌創作中不合正體的寫法。
1.謂假借他人名義。
1.假冒的簽押。
1.亦作"贗語"。
2.編造的故事。
1.偽造。
1.亦作"贗作"。
2.偽托的作品。
3.偽造。
1.亦作"鷃鴻"。
2.鴳雀與鴻鳥。兩種大小懸殊的鳥。比喻人們才識的高下。
1.亦作"鷃爵"。
2.即鴳雀。
1.亦作"鷃爛"。
2.鴳爛堆。
1.亦作"鷃爛堆"。亦作"鷃濫堆"。
2.鴳雀。
1.亦作"鷃濫堆"。
2.見"鴳爛堆"。
1.亦作"鷃鵬"。
2.《莊子.逍遙游》"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絶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后遂以"鴳鵬"比喻人們志趣﹑識見的不同。
1.亦作"鷃雀"。
2.小鳥名。鶉的一種。也稱斥鴳﹑尺鴳。弱小不能遠飛,為麥收時候鳥。亦喻小人。
1.亦作"鷃鷃"。
2.鴳雀。
1.亦作"鷃羽"。
2.鴳雀。亦比喻才能低下的人。
1.閑居之服。
1.歡好。
1.謂男女歡愛私情。
1.美好貌。
2.也借指美女。
3.歡好;和美。
1.以爓肉行祭。
1.火燎貌。
1.開水中燙過的肉。古代祭祀中用作祭品。
1.鹵水。
1.燕尾上肉。珍羞。
1.出水溝。
1.猶煩勞。
1.懇求。
1.請求;懇求。
2.連累;拖累。央﹐通"殃"。
1.極盡。
1.央求﹐請托﹐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