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碰撞在硬東西上。
2.
動詞
有目的地磕打(使破或去掉污物)。
3.
動詞
〈方〉比喻作對;爭斗。
1.
大聲。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上》登長平兮雷鼓磕,天聲起兮勇士厲。
2.出自《文選·成公綏〈嘯賦〉》眾聲繁奏,若笳若簫,磞硠震隱,訇磕??嘈。
2.
物體下墜聲。
1.出自《原化記·京都儒士》此人凜然強起,把劍一揮,應手落擘,磕然有聲。
2.出自《明儒學案》站立之頃,遂覺胸中如有石頭磕然而下,無復累墜。
3.
敲擊;碰撞。
1.出自《大雨行》云纏風束亂敲磕,黃帝未勝蚩尤強。
2.出自《村樂堂》開了牢門,則怕磕你一個骨都。
3.出自《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天津橋上賒得一瓜,在橋柱上磕之,失手落於橋下。
4.出自《紅樓夢》說著將頭上一根玉簪拔下來,磕作兩段。
5.出自《山鄉(xiāng)巨變》李月輝吸完一袋煙,在桌子腳上磕去煙袋的煙灰,把它收在棉衣口袋里。
4.
猶叩頭,拜。
1.出自《紅樓夢》賈芹又磕了一個頭,跟著賴大出去。
2.出自《四世同堂》錢先生看親家坐好,他猛的由床沿上出溜下來,跪在了地上;還沒等親家想出主意,他已磕了一個頭。
3.出自《春》張氏穿得整整齊齊,走到鋪上紅氈的拜墊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
5.
見“磕匝”。圍;環(huán)繞。
1.出自《巫山高》詩君不見巫山磕匝翠屏開,湘江碧水繞山來。
2.出自《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后時食月罪當死,天羅磕匝何處逃汝刑。
6.
通“瞌”。參見“磕睡”。
1.出自《朱子語類》恰如磕睡,強自喚醒,喚之不已,終會醒。
2.出自《牡丹亭·驚夢》孩兒,孩兒,你為甚磕睡在此?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其時那促狹鬼約定的朋友,正坐在房里等做戲,聽說是魔頭到了,便伏在桌上,假裝磕睡。
4.出自《死水微瀾》老爺曾說過:“小孩子,磕睡是多些!”
7.
通“嗑”。咬開。
1.出自《燕青博魚》且磕些瓜子兒。
2.出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縱有羊羔美酒吃不下,那有心緒磕瓜仁!
3.出自《紅樓夢》黛玉磕著瓜子兒,只管抿著嘴兒笑。
4.出自《歡迎會》游縣長沒磕瓜子,只把圍著大菜桌的幾張臉瞧一轉(zhuǎn)。
8.
見“磕叉”。亦作“磕槎”。砍砸斬殺聲。
1.出自《小尉遲》把鋼鞭忙向手中抬,磕叉,打的他連盔夾腦半斜歪。
2.出自《龐掠四郡》你覷那張將軍劍鋒吹毛般快,磕槎,可又血淥淥早躺著尸骸。
9.
見“磕叉”。斬殺。
1.出自《黃花峪》舉我這夾剛板斧來,覷著那廝嘴縫鼻凹里磕叉。
10.
見“磕搭”。猶言一下子,突然。形容時間短促。
1.出自《三戰(zhàn)呂布》上陣處磕搭的揝住獅蠻,交馬處滴溜撲摔下雕鞍,直殺的他敗將投降,戰(zhàn)馬空還。
2.出自《黑旋風》東岳廟磕塔的相逢無話說,把那廝滴溜撲馬上活挾。
11.
套;戴;扣上。
1.出自《金瓶梅詞話》倉忙的扭一挽兒,胡亂磕上?髻,不知怎模樣的做笑話。
2.出自《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貽書》這主人家被他把大帽兒一磕,便信以為真。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這個烏??,自己情愿拿綠帽子往腦袋上磕。
12.
合并。
1.出自《錦箋記·醉春》柳洲亭、放鶴亭、湖心亭、冷泉亭,可惜造做子幾處;六和塔、雷峰塔、保叔塔、靈鷲塔,恨弗得磕做子一陶。
13.
押;蓋。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旁邊又批了“照購”兩個字,還有兩個長方圖書磕在上面。
14.
用模子復制。
1.出自《四世同堂》他們不曉得媽媽近來為什么那樣吝嗇,連磕泥餑餑的模子也不給買。
2.出自《人民日報》但形式的完整并不等于把新內(nèi)容放在一個老模子里,照樣的磕出一個完整而沒有生氣的泥人兒來。
15.
凸出。
1.出自《西游記》七高八低孤拐臉,兩只黃眼睛,一個磕額頭。
2.出自《西游記》你這廝,骨撾臉,磕額頭,塌鼻子,凹頡腮。
16.
傾側(cè)倒下。
1.出自《色盲》突然一個搖晃,身體失了平衡,她的肩膀一歪,便從椅子里磕下來,幾乎撞在林白霜身上。
17.
見“磕巴”。方言。形容口吃,說話費力。
1.出自《收穫》他說得磕磕巴巴,艱難費力,語言乏味失色。
2.出自如:他說話有點兒磕巴。重言之為“磕磕巴巴”。
18.
見“磕擦”。象聲詞。形容刀砍聲等。
1.出自《玉壺春》將一朵并頭蓮,生磕擦兩分開。刀割斷,合歡帶。
2.出自《四世同堂》磕喳一刀,他便成了英雄,名滿九城!
1.表數(shù)量。猶一回,一番。
1.本喻世事無常,轉(zhuǎn)眼成空◇亦喻幻想破滅。
1.《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謂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yōu)美,富有余味,令人贊賞不己。倡,亦作"唱"。
1.謂一聲歌唱。
1.見"一倡百和"。
語出《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一人領唱,眾人贊嘆相和◇多用來形容詩文婉轉(zhuǎn)纏綿,優(yōu)美絕倫,令人贊嘆不已。
①(-zhāo)一個早晨一朝一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②(-zhāo)一旦;一時一朝之忿|一朝懷胎,十月分娩|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③一次朝覲五年一朝|詔丞相以下,月一朝重華宮。④滿朝,整個朝廷一朝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
1.比喻有朝一日無錢無勢。
1.謂一旦掌權(quán)就發(fā)號施令。語本唐朱灣《奉使設宴戲擲籠籌》詩"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1.見"一朝一夕"。
1.一個早晨或一個晩上。形容時間短促。
1.突然發(fā)生的禍患。
1.謂自身的一切。
1.一粒微塵。常喻事物的微小。
2.道家稱一世為一塵。
3.借指相當大的差距。
①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稱修行的人清心寡欲,不被塵俗所玷污為一塵不染”他從小出家,真?zhèn)€是五戒具足,一塵不染。②比喻清廉純潔,沒有絲毫污點他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③形容物體或環(huán)境非常干凈、清潔窗明幾凈,果然一塵不染。
1.猶一塵不染。
1.猶言一伸。
1.古謂方十里之地。
2.謂一經(jīng)成就。
3.一重;一層。
4.謂擊一下。
5.一定的規(guī)格。 6.初次制成的。 7.謂奏樂一終。
1.《禮記.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孔穎達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鋸鑿之﹐斷者不可續(xù)﹐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變。"后以"一成不變"謂刑法一經(jīng)制定﹐不容變更。亦泛指墨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
1.方十里為成,五百人為旅。傳夏少康憑此滅過﹑戈而復禹業(yè)◇遂用為勢微力弱卒能克敵制勝﹑光復舊業(yè)之典。
1.猶言專誠。
1.佛教華嚴宗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眾生顯明本性,與佛無異,因有"一乘顯性教"之稱。
1.一些日子。
1.見"一期"。
1.一甧。鴟,盛酒器。
1.表度量。十寸為一尺。
2.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夸張之意,非實指。
1.舊時用作刑具的短杖。
1.比喻說話夸大之極。
1.指長臉。古相術家以為貴相。
1.亦作"一沖性兒"。
2.一下就沖動起來。常指發(fā)怒而不能自抑。
3.指急躁而倔強的個性。
1.謂魯莽急躁的性子。
1.同"一沖性兒"。
一點計策都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沒有絞盡腦汁想了半天,還是一籌莫展。
1.謂出生或出現(xiàn)一次。
2.謂出行或出來任事。"一",語氣助詞。
3.完全出于。
4.一番。
5.猶一套。 6.傳奇劇本結(jié)構(gòu)上的一個段落。
本指箭在弦上,一觸動弓弩的機栝便疾射而出。比喻事態(tài)發(fā)展已到極其緊張的程度,一遇上某種誘因,就會立即爆發(fā)其至誠熱血,磅礴郁積于腔子里,一觸即發(fā)。
1.一經(jīng)接觸就潰敗。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1.一條河流。
2.一片平川;滿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1.宋陶谷《清異錄.喪葬義疾》"一傳十,十傳百,展轉(zhuǎn)無窮,故號義疾。"原指疾病傳染,后泛指言語﹑消息等展轉(zhuǎn)相傳。
1.一條椽子。亦借指一間小屋。
1.多年生草本植物。夏秋頂生總狀花序,花成串。花冠唇形,花萼鐘狀,皆鮮紅。花謝后花萼仍鮮紅,可供觀賞。亦有開紫花和白花的品種,稱一串紫和一串白。
1.明代一種役銀的上解辦法。要點是統(tǒng)一征收,分項上解。
1.比喻請求別人通融﹑庇護。
1.猶言一徑;一味。
1.指燒一頓飯的時間。
1.見"一錘定音"。
1.本指制造銅鑼時最后一錘決定鑼的音色,后借喻憑一句話作出最后決定。
1.謂只做一回,沒有長遠計劃。
1.方言。形容身體挺直結(jié)實。
1.猶一言。一句話或一個字。
2.謂異口同聲。
3.一面之辭。
4.告辭,辭別。
在電氣系統(tǒng)中電能從電源傳輸?shù)接秒娫O備所經(jīng)過的電路。如把發(fā)電機、變壓器、輸配電線、母線、開關等與用電設備(電動機、照明用具)連接起來的電路。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