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時盛酒或水的器具。
1.
亦作“醘”。
2.
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承飲。
2.出自《酬秦山人出山見呈》詩手攜酒榼共書幃,回語長松我即歸。
3.出自《癸辛雜識續集·回回沙磧》人則以面作餅,各貯水一榼於腰間。
3.
泛指盒類容器。
1.出自《北史·魏彭城王勰傳》馬腦榼容三升,玉縫之。
2.出自《古今譚概·貧儉·子孫榼》江西俗儉,果榼作數格,惟中一味,或果或菜可食,余悉充以雕木,謂之子孫榼。
3.出自《清稗類鈔·禮制·德宗大婚奩單》銀胰子榼成對,銀粉榼成對。
4.
鞘。
1.出自《禮記·少儀》加夫襓與劍焉
5.
關合。
1.出自《唐語林·補遺一》一日,所用剺刀忽折,不余寸許,吏乃铦以應召,覺愈于全時,漸出新意,因削木如半镮勢,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鋒,榼其書而剺之。
1.絲羅襁褓。
1.用網捕鳥。畢﹐古代田獵用的長柄網。
搜索捕捉羅捕老鼠。
1.羅列分布。
2.俄國和蘇聯貨幣盧布的舊譯。
原為新疆塔里木盆地東部大湖,塔里木河尾閭。1952年塔里木河改道南流,靠孔雀河余水補給。1958年后孔雀河水大量用于灌溉,下游于1960年斷流,其后湖泊干涸。
1.夾竹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及葉入藥。有降壓清火﹐強心利尿之效。可治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炎﹑腎炎等癥。纖維可做高級紡織原料。華北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附近皆有出產。
1.羅列。
1.城外的大城。
1.池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池上有廟﹐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柳曾為柳州刺史。
1.羅帷。
1.見"羅床"。
1.絲織的衣帶。
2.喻曲折的河流。
1.麞鹿腕骨。用為博具。亦指此種博戲。
1.一種絲織品的名稱。
1.即螺鈿。又稱螺甸。我國一種傳統手工藝品﹐用貝殼或螺螄殼薄片鑲嵌在木器﹑漆器表面﹐做成有彩色光澤的花紋或圖形。
2.古國名。地當在今貴州省中部。
1.古高昌對于糜粥之稱。
1.泛指絲質衣料。
2.一種棉織物。質地厚實﹐表面光澤﹐有明顯的橫條織紋。
1.宋代新春時戴在頭上的裝飾物。
1.見"羅酆山"。
1.道教傳說中的山名。傳為酆都大帝統領的鬼所◇附會為四川省豐都縣的平都山﹐指為冥府所在之地。
1.古代美女名。
1.山名。在廣東省東江北岸。風景優美﹐為粵中游覽勝地。晉葛洪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稱為"第七洞天"。相傳隋趙師雄在此夢遇梅花仙女﹐后多為詠梅典實。
1.酒名。
2.泛指美酒。
1.指傳說中的梅花仙女。
1.傳說隋開皇中﹐趙師雄于羅浮山遇一女郎。與之語﹐則芳香襲人﹐語言清麗﹐遂相飲竟醉﹐及覺﹐乃在大梅樹下。見舊題唐柳宗元《龍城錄》。因以為詠梅典實。
1.羅織罪名而告發之。
1.曲名。又名望夫歌。
1.羅網。喻法網。
1.外城。
1.駝背。
2.指拱形。
3.彎(腰)。
全稱阿羅漢”。①釋迦牟尼的十大名號”之一。②小乘佛教修行者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即達到了殺賊(斷除貪等一切煩惱)、應供(應受人供養)、不生(永遠涅b162#不再生死輪回)的修行頂端。③泛指得阿羅漢果”果位的人,傳說阿羅漢者必須是和尚。佛寺一般均供羅漢塑像,有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
1.方言。血吸蟲病。
1.雜合各種蔬果烹制的一種什錦素菜。也稱羅漢齋。寺廟中常食。
1.一種睡榻。只容一人﹐故又名"獨睡"。常用作坐具。
1.即蠶豆。
滬劇劇目。宗華、文牧、幸之據趙樹理小說《登記》改編。敘江南某村張木匠之女艾艾與同村青年李小晚相戀,互贈小方戒與羅漢錢。張木匠和村里有封建思想的人反對他們自由戀愛。艾艾之母小飛蛾發現女兒所藏羅漢錢,憶及自己婚姻不能自主的痛苦,毅然支持艾艾、小晚婚事。《婚姻法》頒布,兩人結合。
1.交椅。俗稱太師椅。
1.即羅漢。梵語"阿羅漢"或"阿羅訶"(arhat)之省。
1.竹制茶具。
1.唐代宮中樂人。
1.一種疏細的絲織品。
1.絲羅床帳。
2.絲羅帷幔。
1.印度占星術名詞。羅瞭(r?hu)和計都(ketu)的并稱。印度歷法在唐時傳入我國﹐我國星命家以為羅瞭為天首之星﹐計都為天尾之星﹐相對運行﹐攔截諸星﹐最為緊要。見唐張果《星宗·羅計》。
1.盤狀發髻。
1.亦作"羅■"。
2.絲織席褥。
1.尋找等候。
1.絲制手巾。
1.羅衣的襟。
1.有花紋的絲綢。亦泛指精美的絲織品。
1.包圍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