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銁”的今字。“銞”的今字。
2.
古代重量單位之一。
1.出自《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王府則有。
2.出自《癸巳存稿·宋秤》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秤二謂之鈞。
3.出自《訪阜新》詩蘊藏逾億噸,日產百萬鈞。
3.
制陶器所用的轉輪。
1.出自《墨子·非命上》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
2.出自《淮南子·原道訓》鈞旋轂轉,周而復幣。
3.出自《漢紀·武紀帝二》夫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陶者之所為。
4.出自《答何劭》詩洪鈞陶萬類,大塊稟群生。
4.
即鼎。古代炊具。亦作立國的重器。有三足。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種山者,勾踐所葬大夫種也,樓船卒二千人,鈞足羨,葬之三??下。
5.
調節樂音。參見“鈞弦”。
1.出自《列子·湯問》文非弦之不能鈞,非章之不能成。
6.
指調節樂音的標準。
1.出自《國語·周語下》是故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
2.出自《隋書·律歷志上》景王鑄鐘,問律於泠州鳩,對曰:“夫律者,所以立鈞出度。”鈞有五,則權衡規矩準繩咸備。
7.
樂調。
1.出自《國語·周語下》細鈞有鐘無镈,昭其大也。
2.出自《漢武帝內傳》范成君擊湘陰之聲,段安香作九天之鈞。
3.出自《祫享觀禮二十韻》撞鐘鈞奏合,奠玉日光浮。
8.
衡量輕重、數量等。
1.出自《呂氏春秋·仲春》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桶,正權概。
2.出自《后漢書·陳蕃傳》鈞此二者,臣寧得禍,不敢欺天也。
3.出自《陶征士誄》度量難鈞,進退可限。
9.
比喻國政。
1.出自《抱樸子·漢過》當涂端右閹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國之鈞,廢正興邪,殘仁害義。
2.出自《漢宮秋》調和鼎鼐理陰陽,秉軸持鈞政事堂。
10.
敬辭。用于對尊長或上級。參見“鈞慈”、“鈞聽”、“鈞令”。
1.出自《申劉光世乞兵馬糧食狀》欲望鈞慈,捐一二千之眾,假十余□之糧,令飛得激厲士卒,徑赴賊壘。
2.出自《上二府乞勿受慶云圖札子》欲望鈞慈以太上皇帝卻芝草故事,委曲奏陳。
3.出自《上二府論都邑札子》干冒鈞聽,下情恐懼之至。
4.出自《水滸傳》有件小事,上達鈞聽。
5.出自《長生殿·合圍》請問王爺,傳集某等,不知有何鈞令。
6.出自京劇《取南郡》奉丞相鈞令,隨同曹仁將軍鎮守南郡。
11.
通“均”。相同。
1.出自《書·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
2.出自《辭賜金第二札子》彼無功而我與之鈞,是人主待我,無以異於彼也。
3.出自《說詩睟語》而當談藝家,又專主漁獵,若家有類書,便成作者,究其流極,厥弊維鈞。
12.
通“均”。相等。
1.出自《禮記·投壺》奇則曰奇,均則曰左右鈞。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地不鈞。
3.出自《尹文子·大道下》才鈞智同,而彼貴我賤,能不怨則美矣。
13.
通“均”。均衡;均勻。
1.出自《詩·大雅·生民》敦弓既堅,四??既鈞。
2.出自《呂氏春秋·古樂》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
14.
通“均”。全,都。
1.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論》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
2.出自《進單鍔吳中水利狀》州縣憚其經營,百姓厭其出力,鈞曰:“水之患,天數也。”
15.
古代河流名。漢水支流之一。上、中游即今河南淅河,下游即匯合淅河以后的丹江。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丹水,水出上雒冢領山,東至析入鈞。
16.
姓。漢有鈞喜。見《廣韻·平諄》引漢應劭《風俗通》。
1.出自《廣韻?諄韻》鈞,姓。風俗通云:“楚大夫元鈞之后,漢有侍中鈞喜。”
1.強勁有力貌。
1.矯健敏捷。
1.猶健步。
1.勇武的舞姿。
1.驍勇,勇武多力。
1.亦作"躤跖"。
2.古代大盜莊躥與盜跖的并稱。亦泛指盜賊。
1.高聳林立。
1.亦作"??381d"。
2.高峻貌。
1.亦作"?岏"。
2.山高銳貌。
3.形容其他尖銳之物。
4.聳立貌。
5.高峻的山峰。 6.形容人品高尚。
1.逃亡;逃匿。
1.貶謫;放逐。
1.隱匿;潛藏。
1.貶逐。
1.放逐﹐貶謫。
1.奔逃貌。
1.改動;涂改。
1.猶紛紜。多盛貌。
1.見"紛紜"。
(言論、事情等)多而雜亂頭緒~ㄧ眾說~,莫衷一是。
1.亦作"紛藴"。
2.盛貌。
1.見"紛缊"。
多而亂;紛亂頭緒~ㄧ~的思緒。
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顧客~,應接不暇。
1.紊亂混濁。
1.亦作"紛?"。
2.多而亂;不善。
繁盛;五彩斑斕的樣子寶鼎見兮色紛俊
1.芳香。
1.芳香。語本《詩.周頌.載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毛傳"飶,芬香也。"
1.見"葐蒫"。
香;香氣~的花朵ㄧ氣味~ㄧ空氣里彌漫著桂花的~。
(花草)芳香美盛灞亭春有酒,歧路惜芬菲。
1.芳香。
2.猶紛紛。雜亂貌。
1.猶芬馥。
(花草)芳香花朵芬馥。
1.香花。
北歐國家。西南臨波羅的海。面積3370萬平方千米。人口5098萬(1994年)。首都赫爾辛基。大部分為丘陵和平原,冰蝕湖泊眾多,有千湖國”之稱。大部分地區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涼爽。四分之一土地在北極圈內,森林資源豐富。經濟較發達。紙張和紙漿出口居世界前列。冶金工業也很重要。以產破冰船聞名。
芬蘭的主體民族。少數分布在美國、瑞典、俄羅斯、加拿大等國。約534萬人(1985年)。講芬蘭語。多信基督教新教。主要從事工業、農業和林業。
1.香氣郁烈。
2.喻功業盛美。
愛爾蘭人民反對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1801年愛爾蘭被并入英國。1858年在愛爾蘭的都柏林和美國紐約同時成立兩個組織,統稱芬尼(以愛爾蘭傳說中的蓋爾人英雄芬尼·馬庫爾統帥的民團命名),綱領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建立共和國。組成的武裝力量,稱愛爾蘭共和軍”。多次舉行武裝密謀活動和起義,均失敗。19世紀70年代后衰落。
1.香花。
2.盛美貌。
1.香草名。
1.猶芬香。
2.和調。
1.芳香。
2.喻美德。
1.芳香。
1.見"葐蒫"。
1.見"葐蒫"。
1.污濁之氣;塵埃。
2.借指塵世或俗念。
3.比喻戰亂。
1.煙靄﹐霧氣。
1.塵濁之氣。
1.塵霧。
2.借指塵世。
3.比喻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