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軍隊。
1.出自《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2.出自《曹成王碑》良不得已,錯愕迎拜,盡降其軍。
3.出自《水滸傳》史進點軍,折了一半。
4.出自《十年》詩看我們風馳電掣,橫掃千軍。
2.
軍隊的編制單位。
1.出自《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
2.出自《國語·齊語》萬人為一軍。
3.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五軍六師,千列百重。
3.
在現代為軍隊編制的一級。由數個師和若干戰斗、保障部(分)隊組成。
1.出自《和郭沫若同志〈登爾雅臺懷人〉》千村淪落悲三楚,四位“英雄”喪廿軍。
4.
指兵種。如:陸軍、海軍、空軍。
5.
軍營,營壘。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宋、齊、衛皆失軍。
2.出自《國語·吳語》王乃之壇列,鼓而行之至於軍。
3.出自《曹成王碑》救兵州東北屬鄉,還,開軍受降。
6.
駐屯。
1.出自《左傳·桓公八年》楚子伐隨,軍於漢淮之間。
2.出自《元和圣德詩》出師征之,其眾十旅,軍其城下,告以福禍。
3.出自《東方兵事紀略·奉東》十七日,我師逾一面山,前鋒逼叆河而軍。
7.
包圍;攻圍。
1.出自《周禮·秋官·朝士》凡盜賊軍鄉邑及家人殺之無罪。
2.出自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疏而不可蹙,數而不可軍者,在于慎。
8.
攻擊;攻滅。
1.出自《國語·齊語》﹝齊桓公﹞軍譚遂,而不有也,諸侯稱寬。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析公曰:“楚師輕窕,易震蕩也。若多鼓鈞聲,以夜軍之,楚師必遁。”
9.
指揮軍隊。
1.出自《左傳·桓公五年》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
2.出自《金史·撒合輦傳》時輦疽發于背,不能軍。
3.出自《清史稿·圣祖紀一》尚可喜老病不能軍。
10.
兵卒,徒眾。
1.出自《答蘇武書》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覉之馬。
2.出自《新唐書·陳子昂傳》山陵穿復,必資徒役,率癯弊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抶稚老,鏟山輦石,驅以就功。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楊化是個北邊窮軍,好的是燒刀子。
11.
從軍。
1.出自《雌木蘭》越國女尚要白猿教,俺替爺軍,怎不捉青蛇煉,繞紅裙一股霜摶!
12.
唐代設兵戍守之地的軍事機構。
1.出自《新唐書·兵志》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若盧龍軍一,東軍等守捉十一,曰平盧道。
13.
宋代行政區域名。宋置全國為十八路,下設州、府、軍、監三百二十二。
1.出自《宋史·職官志七》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軍、監亦如之。掌總理郡政。
2.出自《老學庵筆記》永康軍導江縣迎祥寺有唐女真吳彩鸞書《佛本行經》六十卷。
3.出自《水滸傳》人見他黑瘦輕捷,因此喚他做通臂猿,見在這無為軍城里黃文炳家做生活。
14.
刑法的一種。一般指充軍。
1.出自《明史·刑法志一》而軍有終身,有永遠。永遠者,罰及子孫,皆以實犯死罪減等者充之。
2.出自《履園叢話·耆舊·秦參將》嘉慶初年,同房科某以賑濟侵蝕事下獄,罪應軍。
15.
用同“君”。
1.出自《荀子·議兵》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故曰:凡在於軍,將率末事也。
1.剛直不隨流俗的節操。
1.耿介高潔。
1.分隔;離間。
2.細微。介,通"芥"。
3.形容有心事,不能忘懷。
4.有害。
5.孤高耿直,有節操。 6.形容固守不變,堅定不移。 7.象聲詞。
1.形容聲音高亢,非同凡響。
2.形容心事重重。
1.介與僸。古代行鄉飲酒禮時的輔佐者。輔賓者稱介,輔主人者稱僸。
1.大鯨。
1.祝福。語出《詩.小雅.楚茨》"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1.孤高恬靜。
1.耿直善斷。
1.隔絕。
1.古代酒器名。供輔賓者飲用。
1.軟體動物或其他動物的外殼。主要由石灰質和色素構成,質地堅硬,具有保護功能。
1.猶言一老。
1.貝類。亦指貝類的外殼。
1.卓異獨立。
2.謂操守清高。
1.甲蟲與鱗蟲。
2.古代傳說中的魚類祖先。
3.比喻遠夷‖貶義。
1.孤高自愛。
1.有甲殼的蟲群。
1.介意憂慮。
1.給戰馬披甲。
2.謂馳騁。
3.披甲的戰馬。
1.語出《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后以"介眉"為祝壽之詞。
1.大型貝類。
2.漢語注音符號衣﹑烏﹑基的別稱。其用途有兩種作為獨立元音,拼在聲符之后;作為輔音,拼在某些韻符之前,表示齊齒﹑合口﹑撮口三呼之音。因其兼作聲符,故名介母◇因其實際應用與他韻相拼為結合韻母,應歸入韻符,介母之名遂廢不用。
1.猶睥睨。側目而視。《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陸德明釋文引李頤云"介倪,猶睥睨也。"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介'獨也。馬獨立而怒視也。"一說,介當為"兀","兀倪"即"阢隉",不安貌。見馬其昶《莊子故》。或說介為"兀"宋豎r,"兀"為"杌"省,"倪"借為"輗","杌輗",謂折毀車輗。見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引馬敘倫說。
1.大鳥∽的別稱。
2.大鳥。雉的別稱。
1.猶狷介。耿介孤僻,不隨流俗。
1.剛直的氣質。
1.次卿,副卿。
1.亦作"介邱"。
2.大山。
3.微小的土山。介,通"芥"。
1.見"介丘"。
1.專一;堅正不移;堅定不動搖。
2.耿介,高潔。
3.特異。
4.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懷。
5.間隔;隔開。
1.善人。指有才德之士。
2.武士,甲士。
插進兩者之間干預其事不~他們兩人之間的爭端。
1.山名。在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春秋晉介之推隱居此山,故名。
2.山名。在山西省聞喜縣。
1.春秋晉介之推功不言祿,隱居介山◇人稱其志為"介山之志"。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居間溝通雙方關系的人。
1.為溝通雙方關系而寫的信件。
1.耿直謹慎。
1.謂操守堅貞。語出《易.豫》"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2.碑石。
1.副使。
1.武士。
2.耿介正直的人。
1.古國名。
1.驚懼惶惑。
1.同"驚急力"。
1.勢頭猛烈而急速。
2.心驚而焦急。
3.形容危險緊急。亦指危險緊急的情況﹑事情。
1.同"驚急力"。
1.同"驚急力"。
1.見"驚雷"。
1.見"驚耳駭目"。
1.受驚而飛。
1.吃驚地喊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