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火把。
2.
動詞
焚燒。
3.
名詞
蠟燭。
1.
火把。參見“炬火”。
1.出自《論衡·感虛》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炬,人從旁射之,雖中,安能滅之?
2.出自《三國志·魏志·滿寵傳》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工具。
3.出自《照田蠶行》鄉(xiāng)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
4.出自《巧團圓·夢訊》放出眼光如炬,驗其中真假,好辨盈虛。
2.
指燭。
1.出自《對燭賦》綠炬懷翠,朱蠟含丹。
2.出自《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3.出自《贈宜興令馮少虛序》〔馮令〕率常以星出,以星入,然炬而后視邑事。
3.
點燃;焚燒。
1.出自《史記·田單列傳》牛尾炬火,光明炫耀。
2.出自《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3.出自《冷眼觀》可惜禁煙是一宗善政,只因有奸邪在內,忠臣不能成功於外,致被英將義律所賣,卒至圓明園一炬。
4.
量詞。
1.出自《論衡·感虛》夫焊一炬火,爨一鑊水,終日不能熱也。
2.出自《唐國史補》大官皆備珂?zhèn)悖袪T有五六百炬者。
3.出自《南鄰公子》詩南鄰公子夜歸聲,數(shù)炬銀燈隔竹明。
4.出自《唐語林·文學》宣宗將命令狐绹為相,夜半幸含春亭召對,盡蠟燭一炬方許歸。
1.幼鵠。
1.見"鵠峙"。
1.指香橙。
1.亦作"榾"。
2.木柴塊,樹根疙瘩。可代炭用。
3.泛指根部。
1.用力貌。
1.見"榾柮"。
1.亦作"鼓鞴"。
2.鼓動皮風囊。
3.皮的鼓風囊。
1.宋元民間的表演藝術。藝人用鼓﹑板﹑簫管﹑笙等樂器演奏。
2.近代戲曲名。
3.說唱時用的拍板,用來打拍子。一般用三塊硬質木板做成,互相打擊能發(fā)出清脆的聲音。
4.指賣唱。
1.五鼓之半。謂夜深。
(~兒)物體或身體上鼓起疙瘩他的臉上鼓了一個包兒。
1.凸出;張大。
1.見"鼓韛"。
1.扇動鼻子。指噴氣。
1.奮筆書寫。
1.猶振臂。
1.見"鼓鼙"。
1.猶揮鞭。
1.歡欣鼓舞。
1.擊鼓并陳列兵器。
2.擊鼓進軍。
1.挑動。
1.激起波浪。
1.邁著大步。
1.擂鼓吶喊。
1.用簸箕揚谷物。
1.乘敵方陣列不整齊時,即鳴鼓進擊。
1.鼓動并使暢達。
1.見"鼓唱"。
1.亦作"鼓倡"。
2.鼓吹倡導。
1.大聲喧鬧。
1.載鼓之車。古代皇帝出外時的儀仗之一。
1.鼓動促成。
1.亦作"鼓?"。
2.猶振翅。
1.有圍欄的鼓座。
①宣傳提倡~革命。②吹噓~自己如何如何。
1.唐代樂部(樂隊)之一。專管宮廷典禮曲樂的演奏。以鉦﹑鼓﹑角﹑弦鼗﹑笳﹑簫﹑哀笳等為主要樂器。參閱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鼓吹部》。
1.載樂隊的車子。又名白鷺車。
1.鼓吹曲的歌詞。
1.古樂的一種。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初邊軍用之,后漸用于朝廷。當時鼓吹樂被認為是很隆重的音樂,萬人將軍方可備置。魏晉以后,牙門督將五校均得用之,明以后士庶吉兇之禮及迎神賽會亦均用之。歷代鼓吹樂多有歌辭配合。
1.樂府歌曲名。古樂中有鼓吹樂,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歷代鼓吹樂多有歌辭配合。
1.舊式婚禮或喪禮中吹奏樂器的人。亦比喻鼓吹某事或吹捧某人的人(貶義)。
1.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1.擊鼓的棒。
1.鼓動唇舌。
1.同"鼓唇搖舌"。
1.鼓動嘴唇,搖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游說。亦泛指大發(fā)議論(多含貶義)。
1.同"鼓唇搖舌"。
明清曲藝形式。從詞話發(fā)展而來,主要流行于北方。演出時演員自擊鼓板,無弦樂伴奏。書目多為中長篇,內容以歷代征戰(zhàn)和公案故事為主。清代以來的大鼓,與鼓詞有一定淵源關系。
1.見"鼓詞"。
1.彈奏。
1.亦作"鼓蕩"。
2.鼓動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