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單底鞋。多以麻、葛、皮等制成。后亦泛指鞋。
1.出自《周禮·天官·屨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2.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
3.出自《莊子?寓言》脫屨戶外,膝行而前。
4.出自《邵武軍泰寧縣丹霞禪院記》〔邵武軍〕既落發,受具戒,居雙林院。遠近向風,戶外之屨滿矣。
2.
穿鞋。
1.出自《孔公墓志銘》親戚之不仕與倦而歸者,不在東阡在北陌,可杖屨來往也。
2.出自《夷堅乙志·皇甫自牧》六月劇暑,自牧在舟中,與同行者皆袒裼不冠屨。
3.
腳上著物。參見“屨校”。
1.出自《易·噬嗑》屨校滅趾,無咎。
4.
踩踏。
1.出自《文選·揚雄〈羽獵賦〉》屨般首,帶修蛇。
5.
任;擔任。
1.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身屨典軍搴旗者數也,可謂壯士。
1.指符箓。
1.周代掌管財幣的機構◇泛指國庫。
2.指各方的寶藏和特產。
3.南齊設置的九個官署,猶漢之九寺。
4.猶言臟腑。
1.多次反復。
1.猶大腹。
1.見"九垓"。
1.亦作"九畡"﹑"九陔"。中央至八極之地。
2.亦作"九閡"﹑"九陔"。九層。指天。
1.見"九垓"。
1.鶴的美稱。
1.指鶴。
1.亦作"九皋"。亦作"九皋"。
2.曲折深遠的沼澤?!对姡⊙牛Q鳴》"鶴鳴于九皐,聲聞于野。"毛傳"皐,澤也。言身隱而名著也。"鄭玄箋"皐,澤中水溢出所為坎,自外數至九,喻深遠也∽在中鳴焉,而野聞其鳴聲……喻賢者雖隱居,人咸知之。"陸德明釋文"《韓詩》云九皐,九折之澤。"漢桓寬《鹽鐵論.西域》"茫憫若行九皋,未知所止。"《晉書.文苑傳.趙至》"徘徊九皋之內,慷慨九阜之顛,進無所由,退無所據。"《鏡花緣》第四十回"九皋有路招云鶴,三匝無枝泣夜烏。"后亦用為稱美隱士或賢人的典實。
3.指鶴。
4.九方皋的省稱。
1.古謂六府三事為九功。
2.指九種職業的賦稅。
3.欲成功業者慎不可犯的九件事。
1.多次攻擊。
練習漢字書法用的方格紙,每個大格再用‘井’字形交叉的線分成九個小格。
1.泛指人的運命。
1.周代征收貢物的九種類別。亦泛指進貢。
1.古時吳楚民間以草莖占卜吉兇的一種方法。
1.一種粗大結實的繩索,古代用作套敵人的武器。
1.即九扈。詳"九扈"。
1.比喻兇殘的權臣。語本《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
1.傳說洛下有洞穴,內有宮殿人物九處,晉張華稱之為地仙九館。參閱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韓定辭》◇以泛稱游仙。
1.神話中仙人穿的發光的鞋子。
1.酒名。
1.古指月亮運行的九道圓弧形的軌跡。
1.泛指宮禁門。
1.禹時黃河的九條支流。近人多認為是古代黃河下游許多支流的總稱。
2.泛指黃河。
3.銀河。
1.見"九垓"。
1.猶九方。
1.相傳為少皞時主管農事的官名?!蹲髠鳎压吣辍?九扈為九農正。"杜預注"扈有九種也……以九扈為九農之號,各隨其宜以教民事。"按,《爾雅.釋鳥》扈作"鴘",《說文》引作"九雇",本是農沈鳥,借以作農事官名。
2.鳥名。
1.馬名。
1.樹木名。
1.山名。在今安徽省青陽縣。舊稱九子山。因有九峰如蓮花,故改為今名。
2.宮殿名◇趙石虎建。
1.漢掖庭中的殿名。
1.菊花的一種。
1.漢掖庭有九華殿,后因以九華門為宮門的通稱。
1.唐時茶名。
1.華麗的帳子。
1.即九轉丹。
1.古代帝王貴臣的腰帶,以有九個金環,故稱。
1.猶言九州大地。
1.九州極遠之處。
1.傳說中上古的九個帝王。
1.逶迤曲折貌。
1.多次會盟。
2.指釋迦牟尼宣講教義的九次法會。參閱八十卷本《華嚴經》。
3.九次交遇。
1.九天之門。亦指九天。
2.喻朝廷。
1.九層佛塔。浮圖,也寫作"浮屠"。佛教以造九層佛塔為最大功德。
1.道教語。猶九天。
2.指皇宮。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樹九棘為標識,以區分等級職位?!吨芏Y.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鄭玄注"樹棘以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因以九棘為九卿的代稱。
2.藥名。
1.糾集。
1.謂據九種自然法則理政治事。
2.指九臟的功能。
1.指戰國時法﹑道﹑儒﹑陰陽﹑名﹑墨﹑縱橫﹑雜﹑農九個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