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過失;罪過。
2.
動詞
怪罪,處分。
3.
名詞
〈書〉兇;災禍。
4.
名詞
(Jiù)姓。
1.
災禍,不幸之事。與“休”相對。
1.出自《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
2.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3.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4.出自《君子行》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
2.
罪過;過失。
1.出自《詩·小雅·北山》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
2.出自《后漢書·鐘離意傳》湯引六事,咎在一人。
3.出自《感事》詩昔之心所哀,今也執其咎。
4.出自《進學解》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5.出自《三閑集·我和〈語絲〉的始終》后者,我恐怕是其咎在我的。
3.
憎恨;厭惡。
1.出自《書·西伯戡黎序》殷始咎周。
2.出自《史記·殷本紀》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
4.
責怪;追究罪責。
1.出自《論語·八佾》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出自《美芹十論?久任》病不已而乃咎醫,吁,亦自惑也。
3.出自《舊唐書·郭子儀傳》自西蕃入寇,車駕東幸,天下皆咎程元振。
4.出自《聊齋志異·小梅》抵暮,媼來申謝,王咎其謬誣。
5.出自《窮愁》﹝母﹞以愛我彌甚,故不告我,且不我咎耳!
5.
通“舅”。舅父。參見“咎氏”。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朱己謂魏王章》穰侯,咎(舅)也,功莫多焉。
6.
姓。
1.出自《呂氏春秋·義賞》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
2.出自《鼠璞·姓氏改易》求為仇,舅為咎……以音改也。
1.即惶恐灘?;施o通"惶"。贛江十八灘之一。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境。
①舊時指官府的糧食;公糧。②借指國家供給的資金、物資。
1.見"皇寮"。
1.亦作"皇僚"。
2.百官。
1.指祖先。
2.指天帝。
3.指皇帝。
1.皇帝或皇室成員的陵墓。
1.指三皇的政治﹑教化。
1.君道;國運。
2.比喻仕途。
1.皇帝的心思。
1.驚慌失措。皇﹐通"惶"。
1.春秋時鄭國郭門名。
2.古代天子路寢的左門。
3.天門。比喻帝王的宮門。
1.指三皇時代的百姓。
1.皇帝的圣明。封建時代臣下對皇帝的諛辭。
1.天命。亦指皇帝的命令。
1.捉拿。
1.謂總持其事。
1.連兵。謂持續的戰禍。
1.紛亂繁雜。
1.相持搏斗。
1.蓬頭亂發。
1.槳聲。
1.亦作"乸■"。
2.炙筋。
1.方言。亦作"哪達"。哪里;什么地方。
1.見"哪搭"。
1.哪里。問什么處所。
2.哪里。泛指任何處所。
1.亦作"那個"。
2.誰;哪一個。用于反問的語氣,意在否定。
1.問過去或將來的時間。
2.泛指以后的時間。
1.方言。哪里。表示不確定的處所。
1.問什么處所。
2.表示不確定的處所。
3.泛指任何處所。
4.用于反問句,表示否定。
5.謙詞。婉轉地表示否定。
1.什么。用于反問的語氣,表示沒有來由,沒有根據。
1.怎么能夠。用于反問的語氣,意在否定。
2.方言。怎樣。詢問方式。
3.方言。怎樣。用于任指。
1.連詞。表示姑且承認某種事實。
1.哪一些。
1.佛教中的護法神,傳說是毘沙門天王之子。哪,也寫作"那"。又因其年少而英勇善戰,民間遂以之為少年英雄的象征。
1.元代職官名。元置內八府宰相八員,例以勛貴國戚的子弟充任,掌諸王朝覲賓禮;遇有詔令,則與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譯寫潤色。因其貴似侍中,其近似門下,故稱,實非宰相之職。其秩視二品。參閱《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儀《輟耕錄.內八府宰相》。
1.指太監。
1.宮中刻版印行的書籍。參閱明劉若愚《酌中志.內板經書紀略》。
1.即內涵。邏輯學名詞。參見"內涵"。
1.明代崇禎年間官方設立的督造紙幣的機構。
1.內部防備。
1.向內進逼。
2.猶內迫。
1.帝王的禁苑。
1.謂受君主寵愛。
2.指受君主或達官貴人寵愛的人。
1.《詩.大雅.蕩》"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毛傳"奰,怒也。"言商紂的惡行激起國內百姓的怨怒◇引申指內亂。
1.古稱姑姊妹和同姓婦女為"內賓"。
2.泛稱女客。
1.國內的兵亂。
2.警衛皇帝和皇宮的軍隊。
1.見"內疾"。
1.宮廷作坊制的縑帛。
1.指某一范圍以內。
2.深層的,而不是表面的。
3.中部。
1.哲學概念。事物內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部原因。
2."人民內部矛盾"的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