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晉”。
2.
進。
1.出自《易·晉》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
2.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盍孟晉以迨群兮,辰倏忽其不再。
3.出自《王聲世先生古稀雙壽又慶金婚因綴長句以致賀》名齊北斗星辰列,酒晉東皇太乙觴。
4.出自《〈香雪海〉序一》過了春節,我雖然已經七十晉一,卻還想爭取再活二十年。
3.
升,升級。參見“晉封”。
1.出自《花月痕》此時明相晉了公爵,荷生封侯。
4.
六十四卦之一。坤下離上。
1.出自《易·晉》晉,康侯用錫馬蕃庶。
5.
內;里面。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孟獻伯相魯,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晉無衣帛之妾,居不粟馬。
2.出自《養生論》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
6.
抑制;按捺。
1.出自《周禮·夏官·田仆》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
7.
低;俯。一說,晉,進,謂進攻敵人。見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卷三。
1.出自《易·晉》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2.出自《古典新義·〈周易〉義證類纂》摧訓折,訓落,與晉訓抑訓俯義近,故晉摧并舉。
8.
鼓名。參見“晉鼓”。
1.出自《嶺南節度饗軍堂記》鼓以鼖晉,金以鐸鐃。
9.
同“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后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
1.出自《重慶行·訪天官府寄廬》詩余租住四號院中靠南一晉的三樓,共室二間,過道一間。
10.
通“搢”。插。
1.出自《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執鎮圭。
11.
通“鐏”。戈柄下的銅套,形銳,可以插入地里。
1.出自《周禮·考工記·廬人》參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
12.
通“箭”。
1.出自《周禮·夏官·職方氏》故書“箭”為“晉”。
2.出自《儀禮·大射》冪用錫若??,綴諸箭蓋
3.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狐皮五雙,晉竹十廋。
13.
水名。
1.出自《淮南子·墬形訓》晉出龍山。
14.
春秋諸侯國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堯之故墟唐,南有晉水,至叔虞子燮父改國號晉。故址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南部、陜西省中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后晉為其大夫韓、趙、魏所分。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晉,今自山西平陽、太原以東至直隸廣平、大名之間,皆晉分也。
15.
朝代名。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316年為前趙所滅。共四帝,歷五十二年。317年,司馬睿即位建康,保有江南之地,史稱東晉。420年為劉裕所滅。共十一帝,歷一〇四年。與西晉合稱兩晉。
16.
朝代名。五代之一。公元936年,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滅唐稱帝,都汴,國號晉,史稱后晉。946年為契丹所滅。共二帝,歷十一年。
17.
山西省的簡稱。
1.出自《涓埃集·闖關》若果走晉東南,你們一定會碰頭的。
18.
姓。戰國魏有晉鄙。見《史記·魏公子列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晉氏,晉,大夏之墟也。堯之所都平陽,其國曰唐。及叔虞封於唐,其子燮父嗣封改為晉,以其地有晉水故也。
1.太陽升起已有三竹竿之高。謂時光已晩。
1.刺繡用的紅色絲縷。
1.見"紅絨"。
1.傳說中的仙枕。唐張讀《宣室志》卷六記載,玉清宮有三寶,碧瑤杯﹑紅蕤枕和紫玉函§蕤枕似玉微紅,有紋如粟。亦借指繡枕。
紅而滋潤(多指皮膚)孩子的臉像蘋果一樣~。
1.亦作"紅傘"。
2.紅色傘蓋。我國古代高級官員出行時所用的一種儀仗,以羅﹑絹制成。有黃﹑紅﹑藍諸色,以黃﹑紅為貴。
1.傳說為仙境中的桑樹。語本晉王嘉《拾遺記.少昊》"窮桑者,西海之濱,有孤桑之樹,直上千?,葉紅椹紫,萬歲一實,食之后天而老。"
①紅的顏色。②象征革命或政治覺悟高~政權丨~根據地。
1.舊時陰陽家稱兇星當值為紅沙。沙,亦作"煞"§沙日不宜出行﹑動土﹑結婚﹑會親等。
1.曲牌名。屬中呂宮。元本高明《琵琶記》﹑元柯丹丘《荊釵記》﹑明湯顯祖《牡丹亭》等均有此曲。
1.紅色衣裳。
2.借指美女。
1.詞牌名。雙調八十九字,仄韻。宋王觀有此詞。
2.曲牌名。屬南呂調。明湯顯祖《邯鄲記》﹑清李漁《笠翁十種曲》﹑清洪升《長生殿》等均有此曲。
1.方言。猶土氣。
一種國際性的志愿救濟團體,救護戰時病傷軍人和平民,也救濟其他災害的受難者。1864年日內瓦公約規定以在白地兒上加紅十字作為它的標志。
1.紅色果實。
1.指喜事。與"白事"相對。
1.指燒紅的獸炭。晉羊琹性豪侈,用炭屑和作獸形,用以溫酒,當時豪貴,競相仿效。見《晉書.外戚傳.羊琹》。亦指火爐。
甘薯的通稱。
1.盛開紅花之樹。
2.指經霜葉紅之樹,如楓樹等。
1.唐時對黃鶯的美稱。
1.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慶絲娶婦》"郭元振少時,美風姿,有才藝。宰相張嘉貞欲納為婿。元振曰'知公門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以倉卒,更待忖之。'張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誰是匹偶,以子風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絲,幔前使子取便牽之,得者為婿。'元振欣然從命。遂牽一紅絲線,得第三女,大有姿色◇果然隨夫貴達也。"又傳說月下老人以赤繩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終不可避◇因以"紅絲"為婚姻或媒妁的代稱。
2.指眼球因微血管充血而造成的血絲。
3.一種名貴的石硯。亦作硯的別名。
1.疔瘡之一種。
1.我國山東省青州市所產的硯石。石質赤黃,有紅紋如絲,縈繞石面,故名。
1.見"紅絲硯"。
1.亦作"紅絲研"。
2.我國出產的一種名硯。用山東省青州市所產的紅絲石琢制而成。
1.亦作"紅蘇"。
2.形容紅潤柔膩。
1.指紅的落花和白的飛絮。
2.白晳中透現紅暈。
1.儲藏過久而變為紅色的陳米。亦指豐足的糧食。
1.亦作"紅棠棠"。
2.紅彤彤,形容很紅。
1.見"紅堂堂"。
糖的一種,褐黃色、赤褐色或黑色,用甘蔗的糖漿熬成,含有砂糖和糖蜜。供食用。有的地區叫黑糖或黃糖。
1.形容又紅又熱。
1.紅色桃花。
2.指桃紅色。
3.人名。傳說為唐玄宗妃楊玉環的侍者。
1.藤本植物,莖可作手杖,加工后可用以編織器物。
1.紅色皮帶。宋金官員的一種服飾。
1.紅色的亭子。
2.猶長亭。路途中行人休憩﹑送別之處。
1.見"紅彤彤"。
1.鳥名。
1.即赤銅。由硫化物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可用以鑄錢及制作器物。
1.亦稱"紅頭子"。
2.指頭裹紅巾的農民起義軍。
1.指舊上海租界中印度籍巡捕‖貶義。
1.指紅巾裹頭的農民起義軍。
1.古時御廚中的一種食品。
1.指舊上海租界巡捕房的印度籍巡捕。
1.見"紅頭"。
①紅壤。②紅土子。
一種顏料,暗紅色或淡紅色,用赤鐵礦研細而成,用來繪畫,也用于建筑方面。也叫鐵丹或紅土。
1.指晩明三案之一的紅丸案。
2.舊傳系取童女初行月經煉為紅鉛,再配以參茸等制成的強壯藥。
3.一種毒品。
1.晩明宮廷三案之一。明光宗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即位后數日即病。司禮監秉筆兼掌御藥房太監崔文升下瀉藥,病益劇¤臚寺丞李可灼進紅丸,自稱仙方。光宗服一丸,稍覺舒暢。又命進一丸,明日天未明即死去。當時有人疑系已故明神宗的鄭貴妃指使下毒,朝野議論不一◇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魏忠賢專政時翻案,免李可灼戍,擢崔文升總督漕運§丸案與"梃擊案"﹑"移宮案"合稱為晩明三案。三案之爭,明亡始止。參閱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三案》。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清華大學附中部分學生于5月29日首先成立紅衛兵組織,其后,北京和外地許多學校也相繼仿效。8月1日毛澤東寫信給清華大學附中紅衛兵,向他們表示熱烈的支持”。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佩帶了紅衛兵袖章,接見全國各地來京的師生和紅衛兵。從此,紅衛兵組織迅速推向全國大、中學校。他們在林彪、江青等的煽動下,到處造反”,亂揪亂斗,參與奪權,打派仗,搞武斗,造成極嚴重的后果。1978年8月中共中央轉發共青團十大籌委會《關于紅衛兵問題的請示報告》時指出學校共青團組織早已恢復,紅衛兵組織可以不再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