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煡”。
2.
指燈花,燭花。
1.出自《燈賦》燼長宵久,光青夜寒。
2.出自《次韻答劉景文左藏》夜燭催詩金燼落,秋芳壓帽露華滋。
3.出自《漁燈》詩補蓑未了光堪近,結網將成燼有余。
3.
指遺民。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2.出自《國語·吳語》既罷弊其民,天奪之食,安受其燼?
3.出自《西楚都彭城論》若其以百戰之燼,生降之虜,寄仇讎之號令,驅鄉黨之儔匹,一有擾動,西楚廢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
4.
燒毀;化成灰燼。
1.出自《抱樸子·道意》譬猶田獵所經,而有遺禽脫獸;大火既過,時余不燼草木。
2.出自《杭州天龍寺石佛記》光焰射天,黑煙已罩殿廬。行滿大懼,向木觀音像哀號,期與殿俱燼。
3.出自《海國圖志·籌海一》我火箭噴筒,已燼其帆。
4.出自《游古巴松樹河谷》詩不入天堂寧地獄,難將烈火燼雄心。
5.
燒殘的;殘存的。
1.出自《晉書·束晳傳》〔汲郡人〕得竹書數十車……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詮次。
2.出自《防御索虜議》負塞殘孽,阻山燼黨。
3.出自《走馬樓三更曲》簾間清唱報寒點,丙舍無人遺燼香。
4.出自《集賢李建中工部追和》開元文字鐘王筆,惆悵臨風一燼燈。
6.
柴薪。
1.出自《文選·張協〈雜詩〉之十》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7.
物體燃燒后剩下的東西,灰燼。
1.出自《詩·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禍以燼。
2.出自《抱樸子·金丹》凡草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
3.出自《夜宴》詩酒浪搖春不受寒,燭花垂燼忽堆盤。
4.出自《古屋》它在他嘴里發出非常悅耳的水的滾轉聲和吹煙燼的呼呼聲。
1.見"掃灑"。
1.用機槍﹑沖鋒槍等迅速左右移動,連續射擊。
2.指目光﹑燈光向左右或四周掠過。
1.謂清掃山中場地。多指修身養生者的居處。
1.拂拭。
1.全部,全數。
1.用帚和刷掃除塵垢;清掃。
1.拂拭坐臥用具。
2.表示歡迎賓客。
1.武術招數♂掄其腿以絆倒對方。
1.方言。本是一種迷信活動,謂請跳大神的驅除家宅中的野鬼。土改中亦喻指斗爭地主,掃除封建勢力。
1.消滅。
1.打掃廳堂。表示敬意。
1.方言。打聽。
1.掃除庭院。
2.比喻徹底摧垮敵方。
1.戲曲鑼經。戲曲中為使劇情緊湊,減去末句唱詞,而以動作代替,配合這種動作的鑼經稱"掃頭"。
1.舉境,全境。
1.掃視。
1.謂風拂動鳥尾。
2.結束最后部分的工作。
1.蒙語。坐地。
1.彗星。
1.清除巢穴。
1.掃蕩其居處,犁平其庭院。比喻徹底摧毀敵方。
1.古代稱太學生員罷課。
1.掃除積雪。
2.獸名。貂屬。
1.掃盡。
1.喻校勘書籍。
1.平定。
1.亦作"掃帚"。除去塵土﹑垃圾等的用具。
2.蔾科植物地膚的別名。
1.地膚的別名。參見"掃帚"。
1.比喻秩序混亂,上下不分。
1.亦作"掃帚星"。
2.彗星的俗稱。前人迷信彗星現為不祥之兆,因用作詈語。
1.方言。大掃帚。
1.掃除;打掃。
1.對朋友之妻的尊稱。
1.語出《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視實際情況而變通做法。
1.兄之妻。
2.泛稱年紀不大的已婚女子。
3.老家人對主母的稱呼。
1.兄之妻。
2.已婚婦女的泛稱。
1.用埽材筑成的堤岸。
1.酒名。
1.打掃;去除。
2.除掉;廓清。
1.畫眉。
1.亦作"埽蕩"。
2.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肅清敵人。
3.泛指徹底清除。
1.尊客,貴賓。
2.上等門客。
3.宋時浙東水鄉對來自山區的幫工的稱呼。
4.北魏對降將的一種最高恩遇。
1.教師講授功課。
2.引申為對人說教。
3.學生聽老師講課。
1.指一定地點上面的天空。
1.上訴。
1.通道的上部,即入口處。
1.京劇中指按照傳統念法念的字,某些字跟北京音略有區別,如'尖﹑千﹑先'念ziān﹑ciān﹑siān,不念jiān﹑qiān﹑xiān;臉念jiǎn,不念liǎn;'哥﹑可﹑何'念guō﹑kuǒ﹑huó,不念gē﹑kě﹑hé。
1.謂在書畫等上端題寫的受物者的姓名﹑稱謂﹑事由等字樣。
1.猶言以上,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