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煡”。
2.
指燈花,燭花。
1.出自《燈賦》燼長宵久,光青夜寒。
2.出自《次韻答劉景文左藏》夜燭催詩金燼落,秋芳壓帽露華滋。
3.出自《漁燈》詩補蓑未了光堪近,結網將成燼有余。
3.
指遺民。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2.出自《國語·吳語》既罷弊其民,天奪之食,安受其燼?
3.出自《西楚都彭城論》若其以百戰之燼,生降之虜,寄仇讎之號令,驅鄉黨之儔匹,一有擾動,西楚廢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
4.
燒毀;化成灰燼。
1.出自《抱樸子·道意》譬猶田獵所經,而有遺禽脫獸;大火既過,時余不燼草木。
2.出自《杭州天龍寺石佛記》光焰射天,黑煙已罩殿廬。行滿大懼,向木觀音像哀號,期與殿俱燼。
3.出自《海國圖志·籌海一》我火箭噴筒,已燼其帆。
4.出自《游古巴松樹河谷》詩不入天堂寧地獄,難將烈火燼雄心。
5.
燒殘的;殘存的。
1.出自《晉書·束晳傳》〔汲郡人〕得竹書數十車……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詮次。
2.出自《防御索虜議》負塞殘孽,阻山燼黨。
3.出自《走馬樓三更曲》簾間清唱報寒點,丙舍無人遺燼香。
4.出自《集賢李建中工部追和》開元文字鐘王筆,惆悵臨風一燼燈。
6.
柴薪。
1.出自《文選·張協〈雜詩〉之十》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7.
物體燃燒后剩下的東西,灰燼。
1.出自《詩·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禍以燼。
2.出自《抱樸子·金丹》凡草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
3.出自《夜宴》詩酒浪搖春不受寒,燭花垂燼忽堆盤。
4.出自《古屋》它在他嘴里發出非常悅耳的水的滾轉聲和吹煙燼的呼呼聲。
1.滌除污垢,磨除傷痕。喻仔細琢磨,精益求精。
1.用刀刮除骨上的藥毒以治創傷。《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后用為形容精神堅強的典實。
1.喻極力搜刮﹑榨取民財。
1.曲調名。鹽猶"引"。
1.象聲詞。
同‘呱呱叫’。
1.象聲詞。象烈火焚燒之聲。
1.同"刮刮匝匝"。
1.同"刮刮匝匝"。
1.同"刮刮匝匝"。
1.清除。
1.刮斂含鹽鹵的浮土,用以淋水煮曬食鹽。
1.擯除。
1.廢除;掃除凈盡。
1.象聲詞。
1.象聲詞。斷裂聲。
1.見"刮剌剌"。
1.勾搭。
2.猶言爭脫。
1.亦作"刮喇喇"。亦作"刮辣辣"。
2.象聲詞。
1.見"刮剌剌"。
用剃刀等把臉上的胡須和寒毛刮掉。
〈方〉用手指頭在臉上劃,表示對方不知羞恥。
1.跑馬。用以喻迅疾。
1.從龜背上刮毛,喻徒勞無效。
1.吹面;撲面。
1.刷除蒙在表面的一層薄膜。
2.中醫醫術,指治療肓膜之病。肓膜在腹臟之間,藥力難及,治愈不易。
1.亦作"刮磨"。亦作"刮劘"。
2.琢磨器物,使之光平。
3.磨滅;滌除。
4.切磋;研討。
5.拂刮切削。
1.見"刮摩"。
1.見"刮摩"。
指徹底改變眼光令人~丨~相看。
1.謂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
1.見"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說刮目相待。
1.割肉。謂損己以肥人。
1.佛教戒律謂比丘用楊枝潔口并刮除舌垢。
刮除舌面污垢的用具。
1.謂臣下忠諫,使皇帝耳聰目明,洞察是非。
1.猶削瘦。謂身體極瘦。
1.刮除刷凈。刷﹑刮,同義。
1.指風吹動水面。
2.戽水。指用戽水機以提斗汲水。
1.刮掃土地。極言盡其所有,掃除無余。
1.謂羞慚不敢仰視,兩手不知所措而摩擦坐席。
1.勾引;挑逗。
①用刀子一類的工具把物體表面的東西去掉。②比喻克扣或盤剝~錢財。
1.石器時代人們用石片制成的一種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狀不同,可分為長刮器﹑短刮器和圓刮器等。
1.科場中應試者挾帶的小書。
1.男女以言語勾搭﹑挑逗。
1.猶刮目。擦拭眼睛。謂看得真切。
2.猶刮目。擦拭眼睛。喻親切熱情地待人。
1.方言。指在外浪蕩的人。
1.大風吹掃野地。喻殺獲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