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物體燃燒后剩下的炭狀物或灰狀物。
1.
亦作“煡”。
2.
物體燃燒后剩下的東西,灰燼。
1.出自《詩·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禍以燼。
2.出自《抱樸子·金丹》凡草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
3.出自《夜宴》詩酒浪搖春不受寒,燭花垂燼忽堆盤。
4.出自《古屋》它在他嘴里發出非常悅耳的水的滾轉聲和吹煙燼的呼呼聲。
3.
指燈花,燭花。
1.出自《燈賦》燼長宵久,光青夜寒。
2.出自《次韻答劉景文左藏》夜燭催詩金燼落,秋芳壓帽露華滋。
3.出自《漁燈》詩補蓑未了光堪近,結網將成燼有余。
4.
指遺民。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2.出自《國語·吳語》既罷弊其民,天奪之食,安受其燼?
3.出自《西楚都彭城論》若其以百戰之燼,生降之虜,寄仇讎之號令,驅鄉黨之儔匹,一有擾動,西楚廢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
5.
燒毀;化成灰燼。
1.出自《抱樸子·道意》譬猶田獵所經,而有遺禽脫獸;大火既過,時余不燼草木。
2.出自《杭州天龍寺石佛記》光焰射天,黑煙已罩殿廬。行滿大懼,向木觀音像哀號,期與殿俱燼。
3.出自《海國圖志·籌海一》我火箭噴筒,已燼其帆。
4.出自《游古巴松樹河谷》詩不入天堂寧地獄,難將烈火燼雄心。
6.
燒殘的;殘存的。
1.出自《晉書·束晳傳》〔汲郡人〕得竹書數十車……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詮次。
2.出自《防御索虜議》負塞殘孽,阻山燼黨。
3.出自《走馬樓三更曲》簾間清唱報寒點,丙舍無人遺燼香。
4.出自《集賢李建中工部追和》開元文字鐘王筆,惆悵臨風一燼燈。
7.
柴薪。
1.出自《文選·張協〈雜詩〉之十》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1.使遭受(罪譴)。
1.遭受罪罰。
1.話多。
1.酒味薄。
2.澆薄。
1.薄酒。
1.薄味酒。
1.謂以藜藿為餐。泛指粗劣之食。
1.見"藜床"。
1.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1.燭光。
1.晉王嘉《拾遺記.后漢》載漢劉向校書天祿閣,夜默誦,有老父杖藜以進,吹杖端,燭燃火明。取《洪范五行》之文,天文輿圖之牒以授焉,向請問姓名。云"太乙之精"◇因以"藜火"為夜讀或勤奮學習之典。
〈書〉藜和藿,指粗劣的飯菜。
1.藜和蕨。泛指粗食。
1.見"藜蒸"。
1.又稱黑藜蘆。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地,有毒。中醫入藥,主治痰涎壅閉﹑喉痹﹑癲癇等癥,外用于疥癬,有催吐作用。在農業上可做殺蟲劑。
1.藜編的壁障。
1.藜和菽。泛指粗糲之食。
1.藜和莧。泛指貧者所食之粗劣菜蔬。
1.藜和莠。泛指野草。
1.用藜的老莖做的手杖。質輕而堅實。
1.亦作"藜焌"。
2.采藜的嫩葉蒸熟為食。多指粗劣之食。
1.黎明。
1.黎明。
1.黎明。
1.牦牛。
1.傳說中的鳥名。
1.黃鶯的別名。
1.象聲詞。形容伯勞的鳴叫聲。
1.色黃黑而易折斷。
1.亦作"黧雞"。
2.鳥名。通體黑色,身短尾長,兇猛善斗。
1.又黑又瘦。
1.指老人。
1.黧黑的面貌。
1.污黑的臉。
1.面黑的農民。
1.指百姓。
1.黑色斑駁貌。
1.色黑而有皺紋。
1.用貝殼占卜。
〈書〉‘以蠡測海’的略語,比喻以淺見揣度管窺~。
1.見"蠡酌管窺"。
1.指春秋越國都城。因范蠡而得名。故址在今浙江紹興。
1.即蠡湖。
1.小游船。
1.匈奴藩王封號。亦泛指王公貴族。
1.湖名。在江蘇省無錫市東南。相傳春秋越范蠡伐吳時開造。
1.喻膚淺的見識。
1.螺形發髻。
1.貝類的殼。加工成透明薄片﹐可裝窗格。
1.鎮名。在江蘇省吳縣北。相傳因范蠡浮舟五湖經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