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空間或時間距離短(跟“遠”相對)。
2.
動詞
接近,差別小,差不多。
3.
形容詞
親密;關(guān)系密切。
4.
名詞
(Jìn)姓。
5.
形容詞
〈書〉淺顯,容易懂。
1.
距離小。
1.出自《易·系辭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2.出自《韓非子·說林上》慶封為亂於齊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
3.出自《文心雕龍·定勢》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徑者,趨近故也。
4.出自《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漸入高原,近抵苗鄉(xiāng),萬山重疊。
2.
歷時短;距今不遠。
1.出自《國語·楚語下》遠不過三月,近不過浹日。
2.出自《文心雕龍·明詩》暇豫優(yōu)歌,遠在春秋,邪徑童謠,近在成世。
3.出自《感春》詩近憐李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
4.出自《〈艾青詩選〉自序四》中國人民,偉大的中華民族,以自己的鮮血來洗刷近百年來被奴役的恥辱。
3.
接近;靠近。
1.出自《韓非子·難二》景公過晏子曰:“子宮小,近市,請徙子家豫章之圃。”
2.出自《樂游原》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3.出自《單刀會》大夫,量你怎生近的那關(guān)云長。
4.出自《香祖筆記》歷下孫氏有別墅在濟南郡城西北十里,而近其地四面皆稻塍。
4.
親近,親密。
1.出自《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
2.出自《韓非子·備內(nèi)》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余無可信者矣。
3.出自《送何堅序》何於韓,同姓為近。
4.出自《紅樓夢》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遠你了。
5.
指帝王親近的人。
1.出自《孟子·離婁下》邇,近也……近謂朝臣。
2.出自《新唐書·高適傳》俄遷侍御史,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quán)近側(cè)目。
3.出自《宋史·刑法志二》仁宗於賞罰無所私,尤不以貴近廢法。
4.出自《治世余聞》公卿中有一人善能結(jié)納嬖近,每於上前譽其才能。
6.
淺近,淺顯。
1.出自《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2.出自《新唐書·叛臣傳下·高駢》用之自謂與仙真通,對駢叱咤風雨,或望空顧揖再拜,語言俚近。
3.出自《與李空同論詩書》辭艱者意反近,意苦者辭反常。
7.
鄙薄;平庸。
1.出自《中論·爵祿》功小者,其祿薄;德近者,其爵卑。
2.出自《上辛給事書》某束發(fā)好文,才短識近。
3.出自《〈獨庵集〉序》情不達,則墮于浮虛,而感人之實淺;妙不臻,則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風微。
8.
原先,當初。
1.出自《晉書·陸納傳》﹝陸納﹞將之郡,先至姑孰辭桓溫,因問溫曰:“公致醉可飲幾酒?食肉多少?”溫曰:“年大來飲三升便醉。”……納徐曰:“明公近云飲酒三升,納止可二升,今有一斗,以備杯杓余瀝。”
2.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嘗屬族人事,經(jīng)時未行。遇於一處飲燕,因語之曰:“近屬尊事,那得不行。”
3.出自《金樓子·雜記上》﹝王翼﹞徑造謝超宗:“向侍御坐,天旨云弟有鳳毛,吾不曾見此物,暫借一看。”翼非惟不曉此旨,近不知超宗是謝鳳之兒。超宗感觸既深,狼狽起還內(nèi)里避之。
9.
副詞。殆,大概。
1.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后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
2.出自《晉書·謝萬傳》謝萬才流經(jīng)通,處廊廟,參諷議,故是后來一器。而今屈其邁往之氣,以俯順荒余,近是違才易務(wù)矣。
10.
唐宋雜曲的一種體制。
1.出自《詞源》而美成諸人又復(fù)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曲。
11.
指受到寵幸。
1.出自《呂氏春秋·情欲》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國家大危。
2.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三》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12.
指平庸的人。
1.出自《北史·崔浩傳》圣策獨發(fā),非愚近所及,愿陛下必行無疑。
1.謂多次鉆龜占卜。古代占卜者鉆灼龜甲,使兆坼見于表面以定吉兇。
1.鴇的異名。
發(fā)展中國家為擺脫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濟控制和剝削,建立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而組成的國際性組織。因1963年形成初期有七十七個國家和地區(qū)參加,故名。1964年第一屆聯(lián)合國貿(mào)易和發(fā)展會議上這些國家聯(lián)合發(fā)表《七十七國聯(lián)合宣言》。雖然后來成員擴大到一百多個國家,但仍用現(xiàn)名。其宗旨是,在參加全球性國際經(jīng)濟會議前,成員國協(xié)調(diào)立場,共商對策,表達發(fā)展中國家的共同愿望。
1.形容嘮叨不已。
1.指伊尹說湯事。
2.指孔子游說諸侯各國事。
1.同"七十二子"。
2.七十,舉其成數(shù)。
1.猶言七十二鉆。七十,舉其成數(shù)。
1.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xiàn)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zhuǎn)識。
1.古代樂論,以十二律中的黃鐘﹑林鐘﹑太簇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賓﹑南呂﹑應(yīng)鐘為春夏秋冬之始,合稱"七始"。見宋王應(yīng)麟《小學(xué)紺珠.律歷.七始》。
2.作為樂曲名。
1.指孫﹑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云孫。《爾雅.釋親》"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
1.指谷米市﹑衣服市﹑眾香市﹑飲食市﹑花鬾市﹑工巧市﹑淫女市七種市場。泛指繁華的集市。
1.古代治國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覲﹑會同﹑賓客﹑軍旅﹑田役﹑喪荒。
2.指天﹑地﹑民與四時之務(wù)。
3.唐代武官隨身佩帶的七件東西。指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
4.同"七件事"。
1.亦作"七事子"。亦作"七事家"。
2.猶言七處,七塊。
1.見"七事兒"。
1.指人體的頭﹑胸﹑腹和四肢。
1.見"七事兒"。
1.動作忙亂貌。
2.眾人一起動手貌。
3.形容頭緒﹑支節(jié)很多。
4.形容手和腳多。
1.形容慌張亂闖。
1.宋元豐間頒行的武學(xué)生應(yīng)試必讀的七種兵書。即《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wèi)公問對》,又稱"武經(jīng)七書"。
1.指國君駕馭群臣的七種方法。
2.指越大夫文種教句踐伐吳的七種策略。
3.指鬼谷子用兵七法。即威神﹑養(yǎng)志﹑實意﹑分威﹑散勢﹑轉(zhuǎn)圓﹑損兌。
1.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
1.即七弦琴。
1.形容思緒紛亂。
1.七種致死之道。
1.形容痛苦不堪或瀕臨死境。
1.亦作"七生七死"。
2.佛數(shù)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1.周代設(shè)立的七種祭祀,即司令﹑中溜﹑國門﹑國行﹑泰厲﹑戶﹑灶。見《禮記.祭法》。
1.唐鄭熏晩年,于里第植小松七棵,自號"七松處士"。見宋錢易《南部新書》戊◇世因稱其家為"七松家"。
1.形容損傷慘重。
1.謂女子月事宜以時下,男子精氣宜于充盈。中醫(yī)述人生長發(fā)育過程,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故七指女,八指男。
1.人體的眼﹑耳﹑口﹑鼻七孔。
2.事物的七個部分。
3.指沿襲漢枚乘《七發(fā)》而成的一種文體。
1.即郁多羅僧,僧人之上著衣。因衣有橫截七條,故稱。見唐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四。
1.即七絲。
1.即七弦。
1.謂將事情妥貼地料理完畢。
1.以各種借口推托。
1.輾轉(zhuǎn)委托。
1.形容歪斜不正。
1.見"七灣八拐"。
1.亦作"七彎八拐"。
2.多處彎曲,不斷轉(zhuǎn)變方向。
3.形容做事不直截了當。
1.同"七灣八拐"。
1.見"七椀茶"。
1.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言飲茶不須七碗即"通仙靈",極贊茶之妙用◇即以"七椀茶"作為稱頌飲茶的典實。
1.見"七椀茶"。
1.古謂導(dǎo)致生靈涂炭的七種原因。
1.指七國。
2.指漢景帝時吳﹑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等七個叛亂的諸侯王。
3.南宋追封高宗時抗金諸將韓世忠為蘄王﹑劉安世為鄜王﹑張俊為循王﹑岳飛為鄂王﹑楊存中為和王﹑吳玠為涪王﹑吳璾為信王,合稱七王。見宋王應(yīng)麟《小學(xué)紺珠.名臣下.七王》。
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2.指《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jīng)緯》七種緯書。
1.詈詞。指全部眷屬家族。
1.一種鑼鼓調(diào)。
1.荔枝的一種。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