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洗。
2.
動詞
洗雪。
1.
洗滌。
1.出自《溫湯碑》灑胃湔腸,興羸起瘠。
2.出自《春渚紀聞·精藝同一理》一日于鵝溪絹上戲作小山,覺不如意,急湔去之,故墨再三揮染,即有悟見。
3.出自《居易續談》〔張瑗詩:〕巖壑湔穢濁,草木回芬芳。
2.
見“湔湔”。水流貌;水流聲。
1.出自《石流篇》石上流水,湔湔其波。
2.出自《初晴抱琴登馬退山對酒望遠醉后作》詩寒泉得日景,吐霤鳴湔湔。
3.出自《憶山泉》詩穿云落石細湔湔,杳杳疑聞弄管弦。
3.
古水名。漢時源出今四川省汶川縣玉壘山,東南至瀘州市入江。后世自玉壘山發源,南流至都江堰市西注入岷江的一段,又在都江堰市與岷江分流而東,至金堂縣注入洛水的一段,仍名湔水。
1.出自《說文·水部》湔水出蜀郡綿虒玉壘山,東南入江。
4.
洗雪;清除。
1.出自《西山詩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韻為謝》愿求南宗一勺水,往與屈賈湔余哀。
2.出自《明珠記·榮封》湔舊怨,把愁懷再展,再展雙蛾。
3.出自《清史稿·德宗紀論》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湔國恥。
4.出自《辛亥南北議和別記》〔顧忠琛〕乃走上海與興(黃興)會,相謀別出一途,以湔興武漢之敗。
骨頭表面的一層薄膜,由結締組織構成,很堅韌,含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經。
1.猶品貌。
1.膃肭獸的別名。
牌類娛樂用具,每副三十二張,用骨頭、象牙、竹子或烏木制成,上面刻著以不同方式排列的從兩個到十二個點子。
1.面呈長方形似骨牌的木凳。
人和脊椎動物骨骼的一部分,由髖骨、骶骨和尾骨組成,形狀像盆,有支撐脊柱和保護膀胱等臟器的作用。(圖見〖骨骼〗)。
①剛強不屈的氣概他是個有~的人,寧死也不向惡勢力低頭。②書法所表現的雄健的氣勢他的字寫得很有~。
1.竅門;訣竅。
1.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資質。
①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之情丨~團聚丨親生~。②比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親如~丨情同~。
常見的惡性骨腫瘤。其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多見于十至二十五歲的青少年,男多于女∶發于四肢長骨的兩端。早期表現為間歇性的隱痛,不久便變為持續性的劇痛。
1.指血統關系親密的家人,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
1.猶言尸骨未寒。指人剛死不久。
1.比喻自己人相互殘害。
1.比喻關系極密切。
1.亦作"骨軟筋麻"。
2.形容精疲力盡的樣子。
3.形容極其害怕的樣子。
1.見"骨軟斤麻"。
1.形容極其害怕。
1.見"骨軟筋酥"。
1.折扇。以竹﹑木或牙﹑骨等制成骨子,再以韌性紙或綾帛制成扇面,將骨子均勻地粘入扇面。
1.佛教語。即舍利。梵文的意譯。
1.尸骨。
形容非常瘦(多用于人)。
1.見"骨瘦如柴"。
1.形容瘦削到極點。
1.高麗冠。
骨頭空腔中柔軟像膠的物質。(圖見〖骨頭〗)
1.多年生蕨類植物。羽狀復葉,小葉三角形和卵圓形,根莖細長,肉質,多長在樹干或巖石上。根莖入藥,治骨折﹑創傷等。
把獸骨密閉、加熱、脫脂所得的活性炭,能吸收溶液中的雜質。
1.形容奔馳騰躍極其迅速。
2.形容神魂顛倒。
1.骨架軀體。
2.比喻字的骨架。
3.比喻文章的雄健風格。
4.有骨氣。
5.古代供祭祀﹑宴饗用的牛羊的肢體和頭之外的其它部分。《禮記.曲禮上》"左殽右胾"漢鄭玄注﹕"殽﹐骨體也。"一說指帶骨的熟肉。孔穎達疏"熟肉帶骨而臠曰殽。"
①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支持身體、保護內臟的堅硬組織,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磷酸鈣。根據形狀的不同,分為長骨、短骨、扁骨等。②比喻人的品質懶~丨硬~。③〈方〉比喻話里暗含著不滿、諷刺等意思話里有~。
1.稍為有點肉的骨頭。多指殘剩之物。
①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骼。②形容極瘦的人。
〈方〉骨節。
1.筋骨暴起突出。
2.泛指突出。
1.見"骨都都"。
1.即骨咄犀。
1.珠子串聯成的項練。
1.傳說中的鳥名。
1.形容瘦削的臉型。
1.見"骨殖匣"。
1.指人或動物的骨骼﹑形體﹑相貌。
2.指花木枝干的姿態。
3.內里;實質。
1.見"骨像"。
1.亦作"骨象"。
2.骨骼相貌。
1.謂死亡已久。
1.醫學名詞。即骨科學。
骨肉①(多指子女等后代)她確是這對夫婦的親~。
1.亦作"骨捱捱"。
2.瘦削貌。
1.瘦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