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頭表面的一層薄膜,由結締組織構成,很堅韌,含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經。
1.盾牌與斫刀。
1.用作儀仗的金牌和大旗。
1.即匾額。
1.賭徒打牌時的運氣。
2.指打牌者的氣度。
1.商店的招牌和字號。
2.猶標志。
1.題有文字的板狀標志。如匾額﹑牌號等。
1.宋熙寧初﹐王安石改募兵制為保甲﹐置牌以書其戶數及姓名。元時兵制設萬夫﹑千夫﹑百夫﹐而以牌甲為基層單位。清世祖入關﹐有編制戶口牌甲之令。其法﹐州縣城鄉十戶立一牌長﹐十牌立一甲長﹐十甲立一保長。則牌甲又為地方基層組織。見《宋史.兵志六》﹑《元史.兵志一》及《清史稿.食貨志一》。
國家以掛牌方式公布的價格。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牌價適用的商品和服務項目較廣。有批發牌價、零售牌價、農副產品收購牌價、外匯牌價、飲食服務牌價等。改革開放以后,價格形式多樣化,牌價專指國家規定的計劃價格,即國家定價,限于少數重要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以及運輸郵電收費項目。
1.金牌。古代官員的一種身分憑證。
1.賭具名。為骨牌的一種。
1.用牌作賭具的賭博聚會。
1.衙門的差役。
1.一種裝飾性建筑物。有二根或四根并列直柱﹐上有檐額。多建于街市要沖或名勝處。
2.指為慶賀而用竹木等搭建的類似牌樓的臨時建筑物。
1.古代官吏﹑使節的一種身分憑證﹐其狀扁薄如牌。
2.太平天國對戰士及城市中全勞動力的稱呼。一般指年齡在十五﹑六歲至五﹑六十歲之間的男子。
3.招牌﹐聲望。
1.太平天國安置全勞力男子的機構。
1.舊時官方為某具體目的而填發的固定格式的書面命令﹐差役執行時持為憑證。
1.舊時督撫接見僚屬﹑聽取意見的日期。
1.傳示帝王命令的使臣。
1.張貼在布告牌上的文告。
1.持盾牌的兵卒。
1.古代收受訟狀的府吏。
1.元代軍隊基層編制單位"牌"的頭領。
2.舊時對差役或軍士的敬稱。
3.清代保甲制度﹐每十戶為一牌﹐設長一人﹐謂之牌頭。
4.名望;勢力。
1.太平天國安置城中老弱病殘男子的機構。
為祭祀而設的寫著神或死者名字的有底座的木牌桌上供著祖父的牌位。
1.傳遞急速文件的匣子。
1.令牌和印信。
1.政府發給的經商﹑設攤﹑行車等許可證。
1.招牌;門牌。
2.牌位﹐神主。
3.領物憑證。
4.告示牌。
5.工牌。舊時工人上班的憑證。 6.企業為商品所起的專用名號。 7.指名氣。 8.盾牌。 9.指持盾牌的士兵。 10.指簡版。一種特制的書帖。 11.對牌軍的稱呼。 1
2.詞曲的調名。
1.曲藝的一種。串連各種曲牌以演唱一段故事﹐有樂器伴奏。流行在北方的牌子曲多以三弦為主﹐南方的牌子曲則多以揚琴﹑琵琶﹑二胡為主。
1.即牌位。
1.當船用的竹筏或木桴。
1.大筏。
1.竹制的捕魚用具。
1.英語piperazine的譯音。藥名。可用來驅除蛔蟲和蟯蟲等。
1.拉丁語pethidinum的譯音。藥名。其常用制劑為鹽酸哌替啶,也稱度冷丁。有鎮痛和解除平滑肌痙攣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銳痛,也用作麻醉的輔助藥。
1.安排;調遣。
1.派遣充當。
1.我國公安部門的基層機構,管理戶口和基層治安等工作。舊中國警察局下面亦設有職能相似的此種機構。
1.派頭。
1.指定。
2.認定。
1.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下農村工作,基層干部分派各戶農民輪流照管其飲食。
1.區分;分別。
1.指根據國家計劃向農民進行的指令性的農副產品征購。
1.指水流匯合。
1.猶歸還。
(gregorypeck,1916-)美國電影演員。1944年從影。先后主演《愛德華大夫》、《羅馬假日》、《百萬英鎊》等五十余部影片。1962年因主演《殺死一只知更鳥》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曾一度擔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
1.潑賴。無賴,惡劣。
1.用混色不勻的精梳毛紗制織成的平紋毛織品。質地輕薄挺爽。常為灰色﹑米色﹑淡棕色等較淺的色澤,適宜于做夏季服裝。
1.水的支流。多比喻由本源的事物派生的分支。
命人辦公事派遣代表團出訪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