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建筑。建設。
2.
動詞
提出;首倡。
3.
名詞
(Jiàn)指福建。
4.
名詞
(Jiàn)姓。
5.
名詞
建江,水名,就是閩江,在福建。
6.
動詞
立,設立,成立。
1.
建立;創立。
1.出自《書·洪范》皇建其有極。
2.出自《國語·周語中》夫王公諸侯之有飫也,將以講事成章,建大德,昭大物也。
3.出自《檄吳將校部曲文》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祿。
4.出自《人物志·流業》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5.出自又如:建都;建校。
2.
封立。
1.出自《詩·魯頌·??宮》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
2.出自《后漢書·胡廣傳》順帝欲立皇后,而貴人有寵者四人,莫知所建,議欲探籌,以神定選。
3.出自《左仆射門下侍郎王圭祖贄追封魏國公制》庸建爾于上公,俾受國于全魏。
3.
樹立。
1.出自《詩·小雅·出車》我出我車,于彼郊矣。設此旐矣,建彼旄矣。
2.出自《東京賦》戎士介而揚揮,戴金鉦而建黃鉞。
3.出自《奉和庫部盧四兄曹長元日朝回》詩天仗宵嚴建羽旄,春云送色曉雞號。
4.
公布。
1.出自《周禮·天官·小宰》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
2.出自《封氏聞見記·露布》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而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
5.
建筑;建造。
1.出自《逸周書·作雒》乃建大社于國中。
2.出自《東京賦》楚筑章華逸於前,趙建叢臺逸於后。
3.出自《水經注·廬江水》其水歷澗,逕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建也。
4.出自《馀霞閣記》由臺而上,建閣三楹,殿以書室。
6.
倡議;提出。
1.出自《東觀漢記·祭遵傳》〔祭遵〕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又建為孔子立后,奏置五經大夫。
2.出自《北齊書·劉豐傳》豐建水攻之策,遂遏洧水以灌之。
7.
執持;拿起。
1.出自《孔子家語·六本》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晰怒,建大杖以擊其背。
8.
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夏歷(農歷)的月分即由此而定,如正月稱建寅,二月稱建卯……十一月稱建子,十二月稱建丑。參見“斗建”。
1.出自《論衡·偶會》正月建寅,斗魁破申,非寅建使申破也,轉連之衡偶自應也。
2.出自《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其驪翰改色,寅、丑殊建,別白書之。
3.出自《新唐書·肅宗紀》〔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大赦……去“上元”號,稱元年,以十一月為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
4.出自《鐵圍山叢談》蓋冬、夏自酉、戌至寅、卯,斗杓之建,盈縮終不過五辰。
9.
“月分”的代稱。參見“大建”、“小建”。
1.出自《圣武記》西藏不紀天干,惟以地支所屬紀年……更有閏日而無小建。
2.出自相聲《麥子地》頭一篇兒,那是五月初一到十五;一翻篇兒,十六到二十九--五月小建。
3.出自《呂梁英雄傳》第二天已是臘月二十九。這個月小建,二十九便是年除夕。
10.
星座名。參見“建星”。
1.出自《國語·周語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
2.出自《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
3.出自《史記·天官書》南斗為廟,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
11.
通“健”。參見“建德”。謂立有德者為諸侯。
1.出自《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12.
通“鍵”。一說通“鞬”。參見“建櫜”。
1.出自《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為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13.
通“倦”。一說建為“逮”的訛字,逮通“怠”。
1.出自《墨子·號令》遣卒候者,無過五十人。客至堞,去之,慎無厭建。
14.
姓。漢有建公。見《漢書·元后傳》。
1.出自《廣韻?愿韻》建,姓。
15.
謂豎起。
1.出自《尚書大傳》九十杖而朝,見君建杖。
16.
謂陳述;論述。
1.出自《觀文殿大學士晏公神道碑銘》天下弊于兵,公數建利害,請罷監軍,兼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
1.猶填閼。
1.見"填餡"。
1.即土星。填,通"鎮"。我國古代認為土星每二十八年運行一周天,歲鎮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故名。
1.一種強制肥育的飼鴨方法。小鴨一個半月后開始填肥,約經半個月肥育結束。每日兩次把做成長條形的飼料用手工填入鴨食道內;或把粥狀飼料用機器經橡皮管填入。填鴨期間注意限制鴨的活動,使它很快長肥。北京鴨多用此法飼養。
2.用填鴨的方法飼養的鴨子。
1.亦作"填咽"。
2.堵塞,擁擠。
1.充塞滿溢。
1.填塞,引用。
1.充塞于胸膛。
1.猶充滿。
1.見"填閼"。
1.填寫編制。多指帳冊文書等。
1.猶譏刺。
1.方言。猶還債。多指兒輩能盡到自己的職責。
1.一種智力游戲。將縱橫交叉﹑回旋連環的方格構成一個圖,編列號碼,另以提問﹑暗示﹑寫意等法擬寫解說。玩者據此猜射謎底詞目,逐一填入方格內。
1.大量聚集。
1.充塞道路。
1.人口眾多,物產豐饒。
1.充塞門庭。
1.驚疑貌。
1.或許;恐怕。
2.假若。
1.意外得來,偶然得到。
2.自來。
1.意外得來之物。
意外得來的東西富貴榮華乃儻來之物,不要以此傲視旁人。
1.不明貌。
2.曠達貌。
1.廣大寬敞貌。
1.堂皇正大的言論。儻,通"讜"。
1.曠遠貌。
2.暗昧不明貌。
3.茫然自失貌。
1.廣大貌。
1.悵然自失貌。
2.漠然,無思慮貌。
3.恍忽貌。
4.倘若。
1.假如。
1.倘使,倘若。
1.舒閑自適貌。
1.正直的言論。儻,通"讜"。
1.安閑自在地行走。
1.用于水稻田中耕耘的一種農具。形如木屐﹐下有若干短鐵釘﹐上有長柄。在水稻行間推拉﹐松土除草。
1.指一種平放的長柜。
1.方言。猶睡覺。
1.詈詞。指睡覺。
1.指可供躺臥的椅子。
1.見"戃慌"。
1.亦作"戃恍"。亦作"戃恥"。
2.失意貌。
3.難以索解;不可測度。
1.見"戃慌"。
1.朦朧不明貌。
1.亦作"曭漭"。
2.晦暗朦朧貌。
1.見"曭莽"。
1.見"爣閬"。
1.亦作"爣朗"。
2.寬敞明亮貌。
1.明亮貌。
1.眼神直視貌。
1.直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