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加倍,把兩份并在一起。
2.
副詞
同時涉及或具有幾種事物。
3.
名詞
(Jiān)姓。
4.
動詞
兼任。
1.
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物或若干方面。
1.出自《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3.出自《苦寒》詩四時各平分,一氣不可兼。
4.出自《玉堂漫筆》漢制以本官任他職者曰兼,常惠以右將軍兼典屬國是也。
5.出自《東方》大媽找到村長兼代理支部書記李能的門上。
2.
并吞;兼并。
1.出自《左傳·昭公八年》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2.出自《水經注·河水四》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
3.出自《本朝政要策·屯田》故能服狄夷,兼鄰國,或定南面之業焉。
3.
盡;竭盡。
1.出自《荀子·解蔽》圣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
4.
全部;整個。
1.出自《商君書·畫策》兼天下之眾,莫敢不為其所好,而辟其所惡。
2.出自《金鳳釵》誰想四海之內皆兄弟,兼朝廷中舉枉錯諸直。
5.
兩倍或兩倍以上。參見“兼丁”、“兼毫”、“兼金”。
1.出自《曾國藩》大廳里上百雙眼睛一齊盯著曾國藩手中的兼毫玉管筆,轅門外幾千雙耳朵一齊豎起聆聽傳出的大名。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
3.出自《贈馮文羆》詩愧無雜佩贈,良訊代兼金。
4.出自《酬賀四贈葛巾之作》詩野巾傳惠好,茲貺重兼金。
5.出自《粵東雜感》詩有盡兼金傾海去,無端奇貨挾山來。
6.出自《唐大詔令集·帝祭九宮壇大赦天下敕》自今以后,應差行人,家無兼丁,不在取限。
7.出自《續夷堅志·孝順馬》此卒無兼丁,每上直,馬自負臥具繼至。
8.出自《元典章·刑部六·拳手傷》部擬舊例,諸犯徒應役,而家無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
6.
副詞。俱,同時。
1.出自《荀子·解蔽》萬物可兼知也。
2.出自《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3.出自《銅墻鐵壁》石永公負責草站,兼管簡單的草賬。
4.出自《三戒·永某氏之鼠》[鼠]晝累累與人兼行。
7.
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和,與。
1.出自《書·康王之誥》賓稱奉圭兼幣。
2.出自《玉壺清話》金烏兼玉兔,年歲奈君何?
8.
通“縑”。雙絲的細絹。
1.出自《玉壺清話》俄而開篋,二青衣舉一箱至庭,則紫袍兼衣也。
9.
通“謙”。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雌雄節》夫雄節者,浧之徒也;雌節者,兼之徒也。
10.
副詞。表示程度高。頗;很。
1.出自《秋深閑興》詩此心兼笑野云忙,甘得貧閑味甚長。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聞語紅娘道:“踏實了地,兼能把戲,你還待要跳龍門,不到得恁的。”
11.
連詞。表示進層關系。而且,并且。
1.出自《穀梁傳·閔公二年》鄭棄其師,惡其長也,兼不反其眾,則是棄其師也。
2.出自《飲酒》詩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
3.出自《揮麈前錄》御寶已足備,兼自艱難以來,華靡之物,一無所用,令彥舟不須投進。
1.粗俗不文的話。
2.特指猥褻的詈詞。
1.亦作"麄穢"。
2.粗濁污穢。
3.指粗濁污穢的東西。
1.笨重費力的工作。
1.見"麤跡"。
1.亦作"麄錦"。
2.粗絲織成的錦。
1.劣酒。設宴者的謙詞。
1.略舉。
1.即糠。稻﹑麥﹑谷子等農作物子實的皮或殼。
1.略見。
1.粗糙;粗野。
1.形容粗糙。
1.形容樂音高急而壯猛。
2.形容說話聲音粗大而尖厲。
1.粗糙,不光滑。
1.指悲涼的角聲。
1.楚境。徼,邊界。
1.楚山。嶠,尖峭的高山。
1.整潔。
1.指古楚國的疆界。
1.楚地所產之良鐵。
1.楚地津渡。
1.指江陵。因江陵舊為楚都,后又為荊州治所,故稱。
1.即斑鳩。
1.楚地產的酒。
1.楚人聚居處。
1.泛指火。
1.謂焚毀,毀滅。
戲曲劇種。流行于湖北黃陂、孝感一帶。曾名黃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今稱。由鄂東哦呵腔”發展而成,清道光年間已盛行。唱腔有以迓腔為主的板腔和小調、高腔三類。主要劇目有《葛麻》、《寶蓮燈》等。
1.悲涼到極點。
1.拷打。
1.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流落他鄉,故稱"楚客"。
2.泛指客居他鄉的人。
1.指屈原的辭賦。
1.猶痛楚。
1.《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輿,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昭王時,政令無常,乃披發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后常用為典,亦用為狂士的通稱。
1.見"楚狂"。
1.見"楚狂"。
1.見"楚狂"。
1.楚地的絲綿。《左傳·宣公十二年》"冬,楚子伐蕭……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遂傅于蕭。"后因以"楚纊"指君上的賜與,有被德感恩之意。
1.水芹。
1.楚宮。壸,宮中道路。
1.粗莽乖戾。
1.楚地湍急的水流。
1.蘭,香草名。古代男女都佩用,以祓除不祥。因盛產于楚地,屈原《楚辭》中又多所歌詠,故稱。
1.楚地產的濁酒。
1.《漢書.兩龔傳》載,王莽篡漢,龔勝恥事二姓,堅不應莽征,絕食死,"有老父來吊,哭甚哀,既而曰'嗟虖!熏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此老父隱居彭城,后因稱之"楚老",列為八賢之一,常引為典。
2.泛指楚地父老。
3.宋王安石自稱。
1.猶楚囚。
1.《漢書.揚雄傳上》"﹝雄﹞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崏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離騷》……欽吊楚之湘累。"顏師古注引李奇曰"諸不以罪死累。"后因以"楚累"為屈原的代稱。
1.楚地民眾。
1.楚地的甜酒。
1.楚地的游魂。指戰國楚屈原的忠魂。
1.華美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