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忘,把印象保持在腦中。
1.出自《書·益稷》撻以記之。
2.出自《夏駕湖晚步懷古》詩空嗟落日猶如夢,不記東風(fēng)幾換年。
3.出自《澹定集·同口舊事》他的這一勸告,我一直記在心中,受到益處。
2.
記錄;載錄。
1.出自《國語·晉語四》瞽史記曰:“嗣續(xù)其祖,如谷之滋,必有晉國。”
2.出自《漢書·游俠傳·原涉》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
3.出自《〈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4.出自《墳·人之歷史》且所著書中,復(fù)各各記其特點,使一披而了然。
3.
公牘;札子。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王孫駱移記曰:“今日壬午,左校司馬王孫駱,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圣:吳王晝臥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記到,車馳詣姑胥之臺。”
2.出自《漢書·張敞傳》以臣有章劾當(dāng)免,受記考事。
3.出自《晉書·虞預(yù)傳》太守庾琛命為主簿,預(yù)上記陳時政所失。
4.出自《答范資政書》道遠且阻,不得上記,以候起居。
4.
指典籍;著作。
1.出自《莊子·天地》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2.出自《文選·鮑照〈升天行〉》五圖發(fā)金記,九籥隱丹經(jīng)。
3.出自《處州孔子廟碑》鄴侯尚文,其於古記,無不貫達。
5.
文體名。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山川景觀的描寫。晉陶潛有《桃花源記》。
1.出自《文章辯體序題·記》《金石例》云:記者,記事之文也。西山曰:記以善敘事為主。《禹貢》、《顧命》乃記之祖,后人作記,未免雜以議論。
2.出自《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不管他寫的是“銘”,是“傳”,是“記”,是“書”,是“文”,是“言”,都可以歸入散文一類。
6.
記述或解釋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周禮·考工記》、《禮記》、《大戴禮記》。
1.出自《漢書·儒林傳·孟卿》倉說《禮》數(shù)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
7.
印章;鈐記。
1.出自《清波別志》熙寧間,詔鑄諸路走馬承受朱記,給之,拘收元給奉使印。
2.出自《召辭紀(jì)事》又特降手諭,賜路費銀兩、表里及銀記一顆。
8.
表記;標(biāo)志。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梁父罔幾也。
2.出自《水經(jīng)注·沁水》以宣尼大圣,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
3.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馮公又問道:“足下與先孺人相約時,有何為記?”
4.出自《〈且介亭雜文〉附記》改動兩處,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刪掉的五處,則仍以黑點為記。
9.
皮膚上生來就有的深色的斑。
1.出自《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脫下衣裳,果然有一搭紅記。
2.出自《我的童年》可是老姨太總不讓我光著膀子,說我背上的那塊藍“記”是我的前生父母給涂上的,讓他們看見了就來討人了。
10.
動量詞。打一下叫打一記。
1.出自《何典》牽鉆鬼誠恐老子要怪他,便把那叫化子夾背一記。
2.出自《無題》說著,他握起拳頭在椅子邊上捶了一記,像對幾千萬人宣誓。
11.
佛教語。佛對弟子和發(fā)愿心修行的人,預(yù)言其將來成果作佛的事叫“記”。以之授與其人叫“授記”,受者謹(jǐn)領(lǐng)叫“受記”。
1.出自《佛說維摩詰經(jīng)·菩薩品》由是論之,不從無生得最正覺,然則何用記?
2.出自《嵩岳寺碑》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湛然觀心,了然見性。
3.出自《衡州西禪寺碑》猥以凡夫,承于至請,樂總持之有記,愧聲聞之無根。
12.
通“其”。語助詞。
1.出自《詩·王風(fēng)·揚之水》“彼其之子”漢鄭玄箋:“彼其是子……“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
13.
通“計”。參見“記會”。思慮盤算。
1.出自《云麓漫鈔》魏晉以來,中書監(jiān)令掌贊詔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
1.經(jīng)世之才。
1.幾代都有親戚關(guān)系。
1.世代承襲為卿大夫。
1.時代風(fēng)氣。
2.世俗之情。
3.世態(tài)人情。
4.勢利。
5.猶言世人,時人。
1.猶言世情。
1.承繼權(quán)勢。
1.猶鐵券。明代賜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權(quán)的憑證。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為九等,外刻其功,中鐫其過。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內(nèi)府。若子孫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過予以赦減。
1.世間的人;一般的人。
2.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與"僧侶"相對。
1.世俗的榮華富貴。
1.俗儒。
2.指經(jīng)師。
3.當(dāng)代的學(xué)者。
1.世間的祥瑞。
1.明連江陳第藏書堂名。第藏書多善本,有《世善堂書目》,藏書至清乾隆初散佚。其書目,清鮑廷博刊入《知不足齋叢書》。
1.人世間。
1.謂世間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
1.社會的禮法。
1.當(dāng)世之士;文士。
2.世俗之士。
1.世系姓氏。
1.累世;代代。
1.指士農(nóng)工商各自具備的技藝。
2.指世代相傳的專業(yè),如巫﹑醫(yī)﹑卜筮等。
3.時事;世上的事。
4.世務(wù);塵俗之事。
5.指社交應(yīng)酬﹑人情世故。 6.大勢。 7.局面。
1.社會上的形勢。
1.即明堂。
2.指宗廟。
1.佛教謂僧尼的實際年壽為"世壽",以別于"僧臘"(受戒后的年歲)。
1.對父輩朋友中年齡小于己父者的稱呼。
2.明清翰林稱太老師的兒子為世叔。太老師,科舉時座師的老師。見明張位《詞林典故》。
3.世父和叔夫的合稱。
1.世系的輩數(shù)。
2.壽數(shù);定數(shù)。
一名《世說》、《世說新書》。志人小說集。南朝宋劉義慶作。原本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等三十六門。主要記載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軼事。展現(xiàn)出當(dāng)時清談放誕的士風(fēng)及貴戚豪族傾軋爭斗的現(xiàn)實。語言精練雋永,人物描寫個性鮮明。對后世筆記小說、戲曲影響頗大。
1.世代祭祀。
1.猶世嫡。
2.家世﹑后代。
1.嫡孫。
1.猶世兄。
1.世俗的情態(tài)。多指人情淡薄而言。
2.指政治形勢。
1.指趨炎附勢的人情世故。
1.社會輿論。
1.俗套。
1.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統(tǒng)。
2.世代統(tǒng)率。
1.塵世的道路,人生的歷程。
1.同"世涂"。
1.時世艱難。
1.塵世之外;世俗之外。
1.超脫世俗之人。
2.指僧道﹑神仙。
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的一個理想世界桃花林盡頭是一個水源,水源處有一座山,山中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那兒沒有戰(zhàn)禍,人民安居樂業(yè),祥和無欺◇用來指不受外界影響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1.比喻社會上法律禮教﹑倫理道德對人的束縛。
1.社會上的名望。
1.世間的虛假浮華。
1.謂爵位世代相傳。
2.世爻之位。
1.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2.指功名宦情。
1.世交之家的晩輩對長輩男子的稱呼。亦用作對長者的敬稱。
1.謀身治世之事。
2.佛道﹑隱士謂塵世間的事務(wù)。
3.世情;時勢。
1.猶言世事。
代代承襲享有某種權(quán)益。多用于承襲帝位、爵位、封號、俸祿、領(lǐng)地等。
1.對有世交的平輩的尊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