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人和動物背上中間的骨頭;脊柱。
2.
名詞
物體中間高起、形狀像脊柱的部分。
3.
名詞
(Jǐ)姓。
1.
人或動物背部中間的骨肉;脊骨。
1.出自《易·說卦》〔坎〕其於馬也,為美脊。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文公〕遂斬顛頡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3.出自《墨子·明鬼下》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弢而死。
4.出自《大獵賦》或碎腦以折脊,或歕髓而飛涎。
2.
指物體中間高起的部分。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上》江淮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
2.出自《北史·齊紀中·宣帝》三臺構木高二十七丈,兩棟相距二百余尺,工匠危怯,皆系繩自防;帝登脊疾走,都無怖畏。
3.出自《長江霽雪圖》詩岷峨岡脊來蜿蜒,青城一峰高插天。
4.出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我的腳曾踏過復成橋的脊,在十三四歲的時候。
3.
比喻關鍵或要害之處。
1.出自《戰國策·魏策四》夫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斷山東之脊也。
2.出自《史記·張儀列傳》〔秦〕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3.出自《酌古論·曹公》而公親自還鄴,整兵向荊,使許洛之兵沖其膺,蜀漢之兵搗其脊,絕吳之糧援,則荊州破,劉備蹙。
4.
條理。
1.出自《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維號斯言,有倫有脊。
5.
死人骨。
1.出自《周禮·秋官·蠟氏》蠟氏掌除骴
1.猶粉碎。
1.細碎的米。形容說話絮煩。
2.比喻雪花。
1.方言。幼女。
1.零星破碎的物片。
2.比喻社會上卑鄙猥瑣的人物。
1.一種釉層有裂紋花樣的瓷器。始于宋代。有開片﹑冰裂﹑百圾碎等名目。
1.玉屑。
1.比喻潔白散碎的雪花。
1.破碎殘缺。
1.古代鐘面上隆起如乳頭的紋飾。
1.身體粉碎。指死亡。多指為某種目的而獻身。
1.猶碎首糜軀。
1.見"碎尸萬段"。
1.瑣屑的事情。
1.碎裂頭顱。常用以形容敢于死諫的精神或行為。
1.頭顱粉碎,身軀糜爛。猶言粉身碎骨。多指為某種目的而獻身。
1.見"碎首糜軀"。
1.微霜。
1.細細;零星。
2.象聲詞。形容輕微的聲音。
1.見"碎璮"。
1.煩瑣雜亂。
2.亦作"碎瑣"。細小雜亂。
1.方言。小孩。
1.形容殘破﹑毀廢的建筑。
1.煩瑣事務。
1.指瑣碎煩雜的事物。
1.瑣細。
2.自稱家人兒女。
1.形容異常恐懼。
1.新酒面上的浮沫。
1.支離破碎的解說。
1.瑣碎的勞役。
1.散碎的銀子,份量多少不一。與成錠的份量為整數的銀子相對。
1.細小的玉片或玉屑。
2.比喻細小潔白的牙齒。
3.喻指女性死者的遺釵﹑殘稿等。
4.喻指落花。
1.比喻精美簡短的詩文。
1.花叢下細碎的月光。
1.零亂。
1.破碎斷裂。
1.即百褶裙。一種褶很多的裙子。
1.猶碎裂。
1.卑微的官職。
1.后周宮人的一種裝飾。
1.方言。說話絮煩。亦指說話絮煩的嘴巴。
1.方言。啰嗦;嘮叨。
1.方言。說話絮煩。
2.方言。指話多的人。
1.墓道。
2.在山中或地下鑿成的通路。
1.即隧道。
1.《詩.大雅.桑柔》﹕"大風有隧﹐有空大谷。"后以"隧風"指疾風﹐暴風。
1.墓道的門。
1.墓道的入口處。
1.深溝和高墩。
1.道路。
2.墓道。
1.填在深及地下水的隧道中的炭。
2.喻指黃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