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碎首糜軀"。
1.泛指管弦樂器。桐指琴瑟之類,竹指簫笛之屬。
1.梧桐樹的果實。
2.油桐的果實。可榨桐油。
3.兒童,童子。桐,通"童"。
1.桐木與梓木。兩者皆良材。
1.熱氣蒸騰貌。
1.瞋目顧視貌。
1.停蓄沉浸。
1.將纖維素溶解在氫氧化銅的氨溶液里制成的人造絲﹐纖維很細。
1.見"銅鈸"。
1.銅元。
2.銅制板材。
3.銅版。
4.銅制的演唱快書等打拍子用的板狀器具。
1.用銅鑄成或用銅板刻成的漁。中國后晉天福年間(公元936-943年)曾用銅版印刷《九經》﹔十一世紀初﹐北宋更以銅版印紙幣和仿單。
2.古代用銅活字排印書籍﹐叫"銅版印刷"。
3.照相﹑雕刻﹑電鑄等銅版的總稱。主要用于印刷照相﹑圖片和精致的印刷物。
1.版畫的一種。因所用的金屬材料以銅版為主﹐故名。制作方法為在金屬版上刻畫或腐蝕成圖形﹐然后再印在紙上。
用于銅版及高級膠版印刷的加工紙。在特制原紙表面涂以白色顏料及膠黏劑調成的涂料,經超級壓光制成。供要求美觀的印刷品用。
1.銅制的鍋。
1.中國古代的一種銅質貨幣。起于西周。流通于戰國時期楚國的蟻鼻錢﹐可能是它的一種高級形態。
1.用銅套覆的臺階。
1.銅制的璧形禮器。
1.銅制的圭表。古代測量日影的儀器。
1.銅制的兵器。
1.即銅虎符。
1.亦作"銅拔"。
2.打擊樂器。鐃鈸的別名。
1.銅制的蟾蜍形器物﹐如水盂﹑墨合﹑燈盞之類。
1.銅鑄錢幣。
1.見"銅墻鐵壁"。
1.銅制的螭形的筆床﹑筆架。
2.銅鑄螭頭。
3.借指翰林學士之類的文人。
1.檐下承接雨水的銅槽。
2.銅制棺飾。
1.用銅套覆的臺階。借指宮庭。
1.銅制的律尺。古代用以量較樂器﹐又可依以為準﹐鑄銅律呂以調聲韻。
1.古代報時示警用的銅制更簽。
1.銅錢的臭氣。原用來譏諷用錢買官或豪富者◇常用來譏諷唯利是圖的人。
在陜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北部,咸銅鐵路通此。1958年設市。人口428萬(1995年)。盛產煤炭。有煤炭、陶瓷、水泥、機械、化學等工業。為陜西省重要工業城市。
1.銅制的錘。多用于裝備機械。
2.見"銅錘花臉"。
1.戲曲中花臉的一種﹐偏重唱工﹐因《二進宮》中的徐延昭抱著銅錘而得名◇泛稱偏重唱功的花臉腳色為銅錘花臉。亦省稱"銅錘"。
1.比喻雄辯的口才。
1.銅制的炊具。
1.形容非常牢靠﹑穩固。
1.即銅綠。古代作為畫眉的顏料。
1.唐代一種劣質錢幣。
1.指修筑得很堅固的江河堤防。上可行人。
1.見"銅韑"。
1.《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史記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臨洮……是歲始皇初并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稱"銅人"為"銅狄"。
1.即刁斗。
1.方言。指銅質硬幣。亦泛指金錢。
1.即銅藍。參見"銅藍"。
1.銅制的水壺。
1.銅制的碟子。為餐具之一種。
1.軍人用來保護頭部的銅質頭盔。
1.亦作"銅枓"。銅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
2.銅制的量器。
3.指作為厭勝之器的威斗。
4.形容富足而牢固。
1.猶言銅斗兒家私。
1.猶言銅斗兒家私。
1.猶言富麗的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