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過河;渡。
2.
動詞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
3.
動詞
幫助;補益。
4.
名詞
(Jì)姓。
1.
亦作“済”。
2.
渡口。
1.出自《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2.出自《水經注·河水三》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3.出自《北史·傅永傳》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火處爭渡。
3.
越過;度過。
1.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西濟關谷,或降或升。
2.出自《答奉常陸五臺轉治禮用剛》仆日夜引領望丈之一至者,以丈素有超世之識,知仆所以肩巨承艱之心,為能疏附后先,以共濟艱危也。
4.
流通;貫通。
1.出自《淮南子·原道》利貫金石,強濟天下。
2.出自《晉書·裴??傳》雖頗有異此心者,辭不獲濟,屈於所習,因謂虛無之理誠不可蓋。
3.出自《元史·河渠志一》決雙塔、白浮諸水,為通惠河,以濟漕運。
5.
救助。
1.出自《易·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2.出自《晉書·忠義傳·沈勁》前平廣固,不能濟辟閭,今定洛陽,而殺沈勁,實有愧於四海。
3.出自《原道》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
4.出自《大江歌罷掉頭東》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6.
調劑;彌補;補益。
1.出自《易·系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2.出自《文選·曹植〈求自試表〉》功勤濟國,輔主惠民。
3.出自《上宰相書》下之修己立誠必求其位而居之者,非茍沒於利而榮於名也,蓋將推己之所余以濟其不足者耳。
4.出自《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文字較多的是《圣諭像解》、《二十四孝圖》等,都是借圖畫以啟蒙,又因中國文字太難,只得用圖畫來濟文字之窮的產物。
5.出自《醉后》〔他〕知道祈禱是無濟的。
7.
增援;增加。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莠尹然、王尹麇帥師救潛。左司馬沈尹戌帥都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師。
2.出自《漢書·禮樂志二》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
3.出自《漢高祖功臣頌》外濟六師,內撫三秦。
8.
停止。
1.出自《詩·鄘風·載馳》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2.出自《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3.出自《東坡志林·記過合浦》已濟徐聞,復厄于此乎。
9.
利用;發揮(作用)。
1.出自《人物志·英雄》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2.出自《足兵訓武疏》庶器與人相習,有一器濟一器之用矣。
10.
成功;成就。
1.出自《書·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
2.出自《抱樸子·博喻》身與名難兩濟,功與神尠并全。
3.出自《春秋說上》賄王事未必濟,賄左右則事必濟。
4.出自《窮愁》今往懇之,事必濟。
5.出自《在黃埔軍校之政治演講》而欲國家富強,則必要國民黨之三民主義能得實行,方能有濟。
11.
濡,沾濕。參見“濟濡”。
1.出自《左傳·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校人乘馬,巾車脂轄,百官官備,府庫慎守,官人肅給。濟濡帷幕,郁攸從之。
12.
充足;齊全。
1.出自《論行營狀·請因朱克融授節后速討王庭湊事》實恐軍用不濟,更須百計誅求。
2.出自《降桑椹》為因延岑文武兼濟,刀馬過人,圣人見喜,官封太尉之職。
3.出自《志異續編·袁彈子》今觀其徒,甚屬不濟。
4.出自《記金華的兩個巖洞》最高的一個叫朝真洞,洞中泉流跟冰壺、雙龍上下貫通,我因為足力不濟,沒有到。
13.
引申為好。
1.出自《深的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不濟也比“寬嚴大會”上被歪戴上銬子押走的強!
2.出自《新華月報》時運不濟,我們爺兒們淺在這兒啦,外鄉人,是苦命人吶!
14.
通“霽”。雨雪轉晴。
1.出自《爾雅·釋天》濟謂之霽。
2.出自《史記·宋微子世家》曰雨,曰濟。
3.出自《論衡·明雩》旸濟雨濟之時,人君無事,變復之家,猶名其術。
15.
通“隮(躋)”。登上;到達。
1.出自《十七史商榷·漢書五·濟??通》“濟”字本傳同。《詩》“朝??于西”,又“南山朝??”,“濟”與“??”通也。
2.出自《水滸傳》東至日出,西至日沒,兩輪日月,一合乾坤,南及南蠻,北濟幽燕,敢有出來和我爭利物的么?
16.
猶及、如,比得上。
1.出自《紅樓夢》已經預備下老太太的晚飯,每年都不肯賞些體面,用過晚飯再過去。果然我們就不濟鳳丫頭了?
17.
渡河。
1.出自《書·大誥》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
2.出自《圣武記》八月至黑龍江岸,霜未降,冰結如橋,師遂濟。
3.出自《游閩江》詩老少同舟歡共濟,諄諄細語話家仇。
4.出自《新五代史·王珂傳》公若??家夜濟,人必爭舟,一夫鴟張,大事即去。
5.出自《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全都毀壞,消失盡凈。
1.清除。
1.消失;毀敗。
1.蕩然無存。
1.滌除愁思。
2.邪念。
1.駘蕩。悠然自得。
2.駘蕩。安詳嫻雅貌。
1.沖刷。
2.喻蒙受(恩澤)。
1.沖撞。
1.顛簸,震蕩。
1.動蕩離散。
2.引申為消滅;毀滅。
1.惑亂心志。
2.放浪恣縱之心。
3.驚心。
1.亦作"蕩漾"。
2.波動貌。
1.飄揚;飄蕩。
1.掩蓋。
2.隱藏;遮掩。
1.蒙蔽。
2.阻塞障隔。
1.防御。
1.猶冤獄。
1.謂隱情謊報戶籍。
1.見"蔽障"。
遮蔽;障礙。
1.判罪。
1.閉塞懵懂。],通"懵"。
1.以幣帛祭禱。獘,通"幣"。
1.陋俗,壞風俗。獘,通"弊"。
1.強壯的鐵青馬。泛指駿馬。
1.亦作"髲鬄"。亦作"髲鬀"。
2.假髻。
1.見"髲髢"。
1.見"髲髢"。
1.假髻。
機關、團體、學校等辦的報,把稿子張貼在墻壁上。也叫墻報。
1.收藏在夾墻中。多指藏書。
1.比喻書法布置的自然。
1.見"壁廚"。
墻體上留出空間而成的櫥。也叫壁柜。
1.壁中露出像帶一樣的橫木。
1.兩壁夾著的巷道。
裝置在墻壁上的燈。
1.猶后世所謂飛檐走壁。形容有攀越絕技﹑能在壁上行走如飛的人。傳說唐柴紹的弟弟,勇武有力,善攀登,遇高墻,緣壁而上,輕快如飛。時人稱為壁飛。見五代劉氏撰《耳目記》。又張鷟《朝野僉載》卷六所記略同,但稱"壁龍"。
1.即壁虎。
掛在墻壁上的一種裝飾性織物。包括毛織壁掛、印染壁掛、刺繡壁掛、棉織壁掛等。毛織壁掛也叫壁毯、掛毯。
1.佛教語。大乘虛空宗的修行方法。
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盤,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也叫蝎虎,舊稱守宮。
繪在建筑物的墻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敦煌~。
1.嵌在墻上的碑記。
2.州縣官署也有壁記。如唐柳宗元有《武功縣丞壁記》﹑《館驛使壁記》等。
1.據漢應劭《風俗通.怪神》所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記述◇因以"壁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徒自驚擾。
1.見"壁錢"。
1.墻壁的角落。
1.見"壁中書"。
2.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
1.見"壁錢"。
1.鳥名。鴉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