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過河;渡。
2.
動詞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
3.
動詞
幫助;補益。
4.
名詞
(Jì)姓。
1.
亦作“済”。
2.
渡口。
1.出自《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2.出自《水經注·河水三》帝曰:“君子也?!奔疵浣驗榫訚瑵谠浦谐俏髂隙儆嗬?。
3.出自《北史·傅永傳》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火處爭渡。
3.
越過;度過。
1.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西濟關谷,或降或升。
2.出自《答奉常陸五臺轉治禮用剛》仆日夜引領望丈之一至者,以丈素有超世之識,知仆所以肩巨承艱之心,為能疏附后先,以共濟艱危也。
4.
流通;貫通。
1.出自《淮南子·原道》利貫金石,強濟天下。
2.出自《晉書·裴??傳》雖頗有異此心者,辭不獲濟,屈於所習,因謂虛無之理誠不可蓋。
3.出自《元史·河渠志一》決雙塔、白浮諸水,為通惠河,以濟漕運。
5.
救助。
1.出自《易·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2.出自《晉書·忠義傳·沈勁》前平廣固,不能濟辟閭,今定洛陽,而殺沈勁,實有愧於四海。
3.出自《原道》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
4.出自《大江歌罷掉頭東》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6.
調劑;彌補;補益。
1.出自《易·系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2.出自《文選·曹植〈求自試表〉》功勤濟國,輔主惠民。
3.出自《上宰相書》下之修己立誠必求其位而居之者,非茍沒於利而榮於名也,蓋將推己之所余以濟其不足者耳。
4.出自《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文字較多的是《圣諭像解》、《二十四孝圖》等,都是借圖畫以啟蒙,又因中國文字太難,只得用圖畫來濟文字之窮的產物。
5.出自《醉后》〔他〕知道祈禱是無濟的。
7.
增援;增加。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莠尹然、王尹麇帥師救潛。左司馬沈尹戌帥都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師。
2.出自《漢書·禮樂志二》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
3.出自《漢高祖功臣頌》外濟六師,內撫三秦。
8.
停止。
1.出自《詩·鄘風·載馳》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2.出自《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3.出自《東坡志林·記過合浦》已濟徐聞,復厄于此乎。
9.
利用;發揮(作用)。
1.出自《人物志·英雄》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2.出自《足兵訓武疏》庶器與人相習,有一器濟一器之用矣。
10.
成功;成就。
1.出自《書·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
2.出自《抱樸子·博喻》身與名難兩濟,功與神尠并全。
3.出自《春秋說上》賄王事未必濟,賄左右則事必濟。
4.出自《窮愁》今往懇之,事必濟。
5.出自《在黃埔軍校之政治演講》而欲國家富強,則必要國民黨之三民主義能得實行,方能有濟。
11.
濡,沾濕。參見“濟濡”。
1.出自《左傳·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校人乘馬,巾車脂轄,百官官備,府庫慎守,官人肅給。濟濡帷幕,郁攸從之。
12.
充足;齊全。
1.出自《論行營狀·請因朱克融授節后速討王庭湊事》實恐軍用不濟,更須百計誅求。
2.出自《降桑椹》為因延岑文武兼濟,刀馬過人,圣人見喜,官封太尉之職。
3.出自《志異續編·袁彈子》今觀其徒,甚屬不濟。
4.出自《記金華的兩個巖洞》最高的一個叫朝真洞,洞中泉流跟冰壺、雙龍上下貫通,我因為足力不濟,沒有到。
13.
引申為好。
1.出自《深的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不濟也比“寬嚴大會”上被歪戴上銬子押走的強!
2.出自《新華月報》時運不濟,我們爺兒們淺在這兒啦,外鄉人,是苦命人吶!
14.
通“霽”。雨雪轉晴。
1.出自《爾雅·釋天》濟謂之霽。
2.出自《史記·宋微子世家》曰雨,曰濟。
3.出自《論衡·明雩》旸濟雨濟之時,人君無事,變復之家,猶名其術。
15.
通“隮(躋)”。登上;到達。
1.出自《十七史商榷·漢書五·濟??通》“濟”字本傳同。《詩》“朝??于西”,又“南山朝??”,“濟”與“??”通也。
2.出自《水滸傳》東至日出,西至日沒,兩輪日月,一合乾坤,南及南蠻,北濟幽燕,敢有出來和我爭利物的么?
16.
猶及、如,比得上。
1.出自《紅樓夢》已經預備下老太太的晚飯,每年都不肯賞些體面,用過晚飯再過去。果然我們就不濟鳳丫頭了?
17.
渡河。
1.出自《書·大誥》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
2.出自《圣武記》八月至黑龍江岸,霜未降,冰結如橋,師遂濟。
3.出自《游閩江》詩老少同舟歡共濟,諄諄細語話家仇。
4.出自《新五代史·王珂傳》公若??家夜濟,人必爭舟,一夫鴟張,大事即去。
5.出自《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蘇州故城閶門。
2.借指吳地,今蘇州一帶。
1.春秋吳國與楚國。
2.泛指春秋吳楚之故地。即今長江中﹑下游一帶。
3.指吳地和楚地。比喻不同區域。
4.指漢高祖分封的吳楚諸侯國。
電影演員。福建泉州人。1932-1966年在香港主演二百五十余部影片,其中以《家》、《春》、《秋》、《寒夜》為著名。曾創辦華聯影片公司、新潮影片公司。1966年后息影,移居加拿大。
西漢初年諸侯王國的叛亂『初,文帝、景帝因中央政權受到諸侯王國勢力的威脅,遂采取削弱諸侯實力的措施。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與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國發動叛亂,景帝派周亞夫率軍于三個月內平定叛亂。從此諸侯王國勢力衰落。
游泳運動員。原籍福建,生于印尼。1953年獲第一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100米仰泳冠軍,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奪得國際比賽冠軍的運動員。1954年獲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00米仰泳和100米蝶泳亞軍。同年赴匈牙利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1.吳地的莼羹,以美味著稱。晉張翰,吳人,因見秋風起,乃興莼羹鱸膾之思◇以指故鄉風味之食品。見《晉書.文苑傳.張翰》。
1.見"吳太伯"。
1.指三國吳主孫權。因謚號為"大皇帝",故稱。
1.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人因以"吳帶當風"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1.傳說舜殛鯀所用之刀。
2.泛指寶刀。
3.吳地所產之剪刀。
1.吳地小船。
2.喻魚。
唐代畫家◇改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曾官瑕丘縣尉,后為唐玄宗召入宮中作畫,任內教博士。兼擅人物、山水、鳥獸、草木、臺閣,畫人像衣褶有飄舉之勢,號吳帶當風”;又好用焦墨勾線,略施淡彩,世稱吳裝”。為疏體”代表畫家。被尊為畫圣。
1.漢吳漢﹑鄧禹的并稱。
2.漢吳王濞和鄧通的并稱。
1.春秋時吳國所轄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東漢時的吳郡(今江蘇省)。
1.即吳宮。指春秋吳王的宮殿。
2.即吳宮。指三國吳主的宮殿。
1.吳歌的曲調。其聲多纏綿哀怨。
1.指春秋吳國的都城。在今之江蘇蘇州。
2.指三國吳的都城建業。即今江蘇南京市。
1.吳地的美女。
1.吳地少年。
2.對吳人的蔑稱。
1.古代歌妓名。
1.古歌曲名。為名妓吳二娘作,故稱。
1.吳之分野。指吳地。
1.吳地的疆域。
1.泛指吳地。服,王畿以外的地方。
2.吳地的服裝。
1.唐吳少微﹑富嘉謨文章雅厚雄邁,為時所尚,稱"吳富體"。
1.春秋吳國的干將劍。亦泛指寶劍。
1.兵器名。吳地所產,故稱。亦泛指精良的戈。
一稱吳哥窟”。印度教、佛教神廟。在柬埔寨暹粒省吳哥古城南郊。建于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時,后成為其陵寢。主體建筑為三層石砌臺基上的五座尖塔。臺基每層有飾浮雕的回廊圍繞。其建筑和雕刻是世界藝術的瑰寶。
1.吳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1.原指吳越故地之邊陲,后多泛指江浙一帶。
1.吳人所作的羹。以味美著稱。故常用指美味佳肴。
1.漢吳漢﹑耿弇的并稱。兩人助漢光武帝中興◇以指良臣﹑良將。
1.漢上蔡人。文帝時,為河南守,曾薦賈誼為博士?!妒酚洠Z生列傳》"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乃征為廷尉。"司馬貞索隱"吳,姓也。史失名,故稱公。"后因以指政績突出者。
2.即蜈蚣。
1.古臺名,在今江蘇揚州市北。原為南朝宋沈慶之攻竟陵王誕時所筑之弩臺,后陳將吳明徹圍攻北齊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內,故名。
1.指春秋吳王的宮殿。
2.指三國吳主的宮殿。
1.巢于吳宮之燕。春秋吳都有東西宮。據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載"西宮在長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宮者照燕,失火燒之。"后以"吳宮燕"比喻無辜受害者。
1.亦作"吳鉤"。
2.鉤,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鉤,故稱◇也泛指利劍。
1.吳地的關隘。指春秋吳國之地。
2.吳地的關隘。指三國吳之故地。
1.泰山的峰名。
1.指春秋吳王夫差所筑的館娃宮。遺址在今江蘇吳縣靈巖山。
1.春秋吳公子光,后為國君,即闔廬。
1.吳光,春秋吳公子光『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裁,光使專諸置魚腸劍于炙魚中,乘進獻之機刺殺王僚,而后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即闔廬)◇因以"吳光劍"為謀逆篡位之典。
1.對清詩人吳喬的雅稱。
1.春秋時吳人。其父殺之,以其血涂金,鑄成鉤,進獻吳王。故亦以為鉤名。鉤,形似劍而曲◇泛指寶劍或利器。
1.指唐吳道子所畫的佛像。
1.傳說中的人名。即祝融。一說祝融之弟,帝嚳之火正,相傳死后為火神。
1.秦漢會稽郡治在吳縣,郡縣連稱為吳會。
2.東漢分會稽郡為吳會稽二郡,并稱吳會◇亦泛稱此兩郡故地為吳會。
1.吳地的美女。
金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彥高,號東山,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北宋末出使金,被留,任金翰林待制,知深州。為金初詞壇領袖,與蔡松年齊名,時稱吳蔡體”。從岳父米芾,工于書畫。有《東山集》、《東山樂府》。
1.指吳偉業。詩人,明亡入清,康熙時為國子監祭酒。
2.指吳錫麒。清乾隆進士,工詩詞,并以駢文著名,官至國子監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