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許多人或物)緊緊靠攏在一起;(許多事情)集中在同一時間內。
2.
形容詞
地方相對地小而人或物等相對地多。
3.
動詞
用身體排開緊挨在一塊兒的人或物。
4.
動詞
用壓力使從孔隙中出來。
5.
動詞
排斥,使離開或失去。
6.
動詞
比喻盡最大努力留出空余。
1.
推擠使墜。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小人老而無子,知擠於溝壑矣。
2.出自《柳子厚墓志銘》落陷阱,不引一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3.出自《夜譚隨錄·碧碧》少年遑遽,極力擠之。孫猝不及防,失足墜巖下。
4.出自《軍長的心》它不停戰,就把它擠到海里去。
2.
陷害;排擠。
1.出自《莊子·人間世》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2.出自《唐語林·補遺三》〔李德裕〕性孤峭,嫉朋黨,擠牛僧孺、李宗閔、崔瑛於嶺外。
3.出自《〈朝花夕拾〉小引》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
3.
毀壞;損傷。
1.出自《逸周書·武紀》擠社稷,失宗廟,離墳墓,困鬼神,殘宗族,無為愛死矣。
2.出自《淮南子·倜真訓》當此之時……飛鳥鎩翼,走獸擠腳。
3.出自《傷我馬詞》痑者斯擠,悍者斯怒。
4.
積聚;擁擠。
1.出自《隨州錢相公挽歌》可憐飛語后,擠恨九幽深。
2.出自《紅樓夢》近日賈母說孫女們太多,一處擠著不便,只留寶玉、黛玉二人在這邊解悶。
3.出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因為這邊略略的擠,便覺得那邊十分的疏了。
5.
擠壓;用壓力使出來。
1.出自《茶磨》詩北歸唯此急,藥臼不須擠。
2.出自《儒林外史》擠得乾乾凈凈,抖了包,只擠得出九十二兩銀子來。
3.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一》我的文章不是涌出,乃是擠出來的。
6.
通“隮”。升。
1.出自《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將覆簣於浚谷,擠為山乎九天。
7.
指以身體在擁擠或狹窄的環境中用力活動。
1.出自《二馬》有時候隨著個姑娘在人群里擠,踩著了老太太的腳尖也不顧得道歉。
1.稀爛貌。
1.謂混充其間。
1.猶言忝列其位而不勝任其職。常用作謙詞。
1.謂任意夸張。
1.比喻冒充湊數,名不副實。
1.虛妄不實的話。
1.不當立的祭祠。亦指濫予祭祀。
(~兒)叫人膩煩的、不切實際的言詞或論調陳詞~。
1.惡劣,質量低劣。
2.謂不恰當﹐不典雅。
1.貪污舞弊的官吏。
1.言過其實。
1.無選擇地交友。
1.僭服隱士的頭巾。指冒充隱士。
1.爛泥,稀泥。濫,用同"爛"。
1.亂殺;無限制地殺。
1.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謬掌衛于中軍,濫尸丞于御史。"原謂乖妄地擔任了御史中丞之職。濫,濫竽充數;尸,尸位素餐◇因以"濫尸"謂占居其位而不盡其責。
1.在職而無能的人。
1.爛熟。極其熟悉﹑熟練。
1.不合禮制地祭祀。
文章中浮泛不切實際的套語或格式。
1.猶虛假。
1.猶齷齪,卑污。
1.過量的刑罰;任意判罪或施刑。
1.憂懼不安貌。
2.謂拯救國家,驅逐敵人。
1.周代官名。職掌巡行邦國,宣告法令和糾察邦治之官。
2.春秋衛國匡地的人。孔子周游列國,途經匡地。因匡人曾受魯國陽貨的殺擄,而孔子的相貌又象陽貨,故遭到匡人的圍攻。
1.山名。即江西省的廬山。
2.山名。在四川省江油縣西,亦名大匡山﹑大康山。
3.山名。在浙江省龍泉縣。此山四旁奮起,而中部低下,狀如箕匡,故名。
1.江西廬山之神。又稱匡君。相傳匡俗(一說匡裕)得道于此,后世奉為神,立廟以祀之。
1.匡正時世;挽救時局。
1.見"匡時濟俗"。
1.正直的讀書人。
1.挽救世道;扶正世道。
1.見"匡飭"。
1.指春秋時衛國的匡地與宋國。孔子周游列國曾被圍于匡,被逐于宋◇因以指無禮讓的地方。
1.匡正時俗。
2.傳說中的人物。一說名"匡裕"。出自殷﹑周之際,又傳為周武王時或秦末人。兄弟七人學仙得道,結廬隱居于南障山。故世稱南障山為廬山﹑匡山﹑匡廬,尊匡俗為匡神。
1.猶匡正。
粗略計算據初步~,今年棉花將增產百分之十二。
1.拯救危難。
1.孔子周游列國,在匡地遭到圍困◇泛指好人被圍困。
1.匡正維護。
1.見"匡衛"。
1.匡正輔助。
1.輔佐幫助。
1.糾正邪惡。
1.進言匡正。
1.比喻輔佐明君。
1.扶助,扶持。
1.匡正補益。
1.匡正輔佐。
1.匡正輔佐。
1.安適地吟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