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靜,沒有聲音。
2.
形容詞
寂寞。
3.
動詞
佛教用語。滅。
4.
名詞
(Jì)姓。
1.
靜,無聲。
1.出自《挽歌詩》魂輿寂無響,但見冠與帶。
2.出自《明水賦》夜寂天清,煙消氣明。
3.出自《臥游錄》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
4.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廬山日記》及至峰頂,風高水絕,寂無居者。
5.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媽子們有事要到房里去,推推房門不開,聽了聽寂無聲息,把紙兒戳破一個洞,往里一瞧,嚇得魂不附體,大聲喊救起來。
6.出自《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2.
安詳閑靜,心志淡泊。
1.出自《莊子·大宗師》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
2.出自《文選·揚雄〈解嘲〉》爰清爰靜,游神之庭;惟寂惟漠,守德之宅。
3.出自《送廖道士序》氣專而容寂,多藝而善游。
4.出自《述異記·桃核舟》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
3.
安定不動;靜止。
1.出自《蕪城賦》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頹。直視千里外,唯見起黃埃。凝思寂聽,心傷已摧。
2.出自《云笈七簽》有無不同,動寂各異。
3.出自《英烈傳》日間的風,又是寂了。
4.出自《夜譚隨錄·嵩桬篙》狐果為其所懾,寂不敢逞。其家喜悅敬服,以酒酬謝。
4.
寂寞;孤單;冷落。
1.出自《哀時命》廓落寂而無友兮,誰可與玩此遺芳。
2.出自《敦煌曲子詞·魚歌子》伴孤屏,無語笑,寂對前庭悄悄。
3.出自《夜譚隨錄·譚九》俄而媼還曰:“為還代步,致郎寂坐。渠宅上聞有客至,亦欲延款,老身辭以太晚,囑為致意。”
5.
佛教謂寂滅常靜之道。
1.出自《理惑論》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興,其微不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剖析其寂;窈妙之內,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萬計。
2.出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因斯而談,則棲遑大千,無為之寂不撓;焚燎堅林,不盡之靈無歇。大矣哉!
3.出自《書蘇軾題臨皋亭子帖后》無思,表寂;有思,表照;有思無思同時,表寂照雙現前。
6.
指死亡。佛教多用以稱僧尼死亡。
1.出自《南史·梁紀下·元帝》黃帝游於襄城,尚訪御人之道;放勛寂於姑射,猶使??俎有歸。
2.出自《天竺海月法師塔碑》海月之將寂也,使人邀子瞻入山,以事不時往,師遺言:“須其至,乃闔棺。”
3.出自《東星??禪師塔銘》康熙戊午十二月初九日示疾,沐浴更衣。書偈云:“生死無終始,猶如環上循。到頭霜夜月,任運照乾坤。”遂寂。
1.臘月釀制的酒。
1.[英lacquer]清噴漆的通稱。
1.瘌痢的諧音。指黃癬﹐或患黃癬者。
1.臘月的嚴寒。
①落葉灌木,葉子對生,卵形,開花以后才長葉子。冬季開花,花瓣外層黃色,內層暗紫色,香味濃。供觀賞。②這種植物的花。
1.亦稱"臘八面"。
2.明時宮中于十二月初八日賜食之面。
1.臘月釀制的酒。
1.謂臘盡春回。
1.古官名。天官之屬。
1.干肉。
1.干枯的田。專指秋天缺少雨水時所耕之田。
1.農歷年末。
臘魚、臘肉、臘腸、臘雞等食品的總稱。
1.猶臘祭。
1.謂臘冬時節。
1.冬至后立春前下的雪。
1.臘冬所制藥劑。多供滋補用。
1.即臘酒。蟻﹐酒面上的浮沫﹐代稱酒。
1.臘月所釀之酒。
1.冬日釀酒的酒糟。用于腌制食物。
1.臘月所釀之醇酒。
1.長黃癬的腦袋;因黃癬而禿頂的人。
(臉)沒有血色;煞白。
1.以蠟涂絹﹐臨摹原畫﹐稱"蠟本"。
1.鷂鷹的一種。鼻根色黃﹐故名。
1.西洋畫的一種。用蠟筆在紙上繪成。
1.謂以蠟潤鞭。比喻外美而中腐。
1.封在蠟丸中的奏章。
1.年終祭祀的助祭人。
1.見"蠟丸帛書"。
1.涂過蠟的彩綢。比喻光潤鮮艷。
1.見"蠟渣"。
1.見"蠟面茶"。
1.錫閖打成的釵子。
1.即白蠟蟲。成群棲息在白蠟樹或女貞樹上。雄蟲能分泌白蠟﹐包圍體軀。早在十三世紀﹐我國已知飼養白蠟蟲以生產白蠟。
1.蠟祭用的祠堂。
1.即蠟丸。
1.蠟燭燈。
1.黃蠟色的花蒂。
1.枇杷的別名。
1.蜜蜂的別稱。
1.蠟淚制的鳳凰。指南朝齊王僧綽采蠟燭珠為鳳凰事。一說為王僧虔◇用為少年嬉游之典。
1.供蠟祭用的宮室。
1.燭光。
1.潤澤有光亮。
1.即燭花。
1.蠟燭火。
1.以蠟涂木屐。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或有詣阮(阮孚)﹐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閑暢。"后因以"蠟屐"指悠閑﹑無所作為的生活。
2.涂蠟的木屐。
1.祭名。年終合祭百神。語出《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
1.見"蠟箋"。